以东北军的实力,张学良若抵抗能打赢日军吗?答案在一组数据里

小盒才露煎煎饺 2024-11-23 14:35:2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成为了日军的首个目标。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东三省兵工厂藏匿着足以改变战局的武器。

日军攻占该工厂后,惊讶地发现了近十万支步枪、六万支手枪、三千挺机枪,以及近800门普通炮和三千门迫击炮。

更令人震撼的是,还有二十多辆德国制坦克整齐排列,静待命令。

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军备,张学良却选择了不抵抗。

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东北三省的迅速沦陷,而一切高端武器装备亦落入日军之手。

如果张学良决定抵抗,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九一八事变的当天夜里

1931年9月18日晚,东北军将士们在一份突如其来的命令前陷入了茫然。

这份命令由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的中将参谋长荣臻下达,传达了“少帅”张学良的意旨。

内容简单而直接,只有一句话:“东北军各部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当晚,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对沈阳的北大营发动了攻击。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东北军的将士们急切地希望能够奋起抵抗,保卫自己的领土和家园。

然而,张学良的命令却是明确且坚决的“不准抵抗”。

许多将领和士兵在忠诚与国家的责任感之间陷入了严重的道德冲突。

此时,日军的步伐并未停歇,他们迅速扩大了攻势,陆续占领了沈阳、长春等地。

东北军在接到命令后,大多数部队选择了遵命,枪械被统一收回库房,强大的军队在没有实际抵抗的情况下迅速失去了防御能力。

而这种非战斗的态度,使得整个东北三省的防线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崩溃,最终全面沦陷。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虽然是在极端的压力下做出的决定,但它的背后还受到了来自国民政府的影响。

据了解,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决策表示了支持,并主动与张学良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坚持要求他必须贯彻这一决策。

东北军的武器与军力:鲜为人知的一面

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起,中国历史上似乎被一种持续的军事被动与技术落后的形象笼罩。

然而,对于熟悉东北军历史的人来说,这种印象与东北军的真实情况有着显著的出入。

事实上,东北军在当时并非无力回天,其军事装备与武器水平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颇具竞争力。

东北军最初由张作霖创建,其军事实力的积累,是在长期的北洋政府统治和与其他军阀的斗争中形成的。

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和相对稳定的经济状况,为其武装力量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22年,东三省兵工厂的正式投产。

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东三省兵工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扩张,很快成为了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最为先进的军事制造中心。

兵工厂不仅建立了多个专业的枪支生产线,还设立了专门的火炮厂区,甚至成功自主研发和生产了军用装甲车。

在生产能力方面,东三省兵工厂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

据统计,每年该厂能够生产普通步枪上千支、轻重机枪数百挺、各类火炮几百门以及数万发炮弹。

到了张学良时代,东北军已经拥有了包括德国制造的毛瑟枪、日本的山炮以及一批最新式的苏联坦克和飞机。

此外,东北军的训练体系也相当完善。

张学良在继承父亲张作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他引进了苏联的军事顾问,采用苏式军事训练体系,使得东北军在执行力和战术应用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日后,当日军接管了东北军的军械库时,他们对于这支队伍的武器装备水平感到吃惊。

据记录,日本军官在清点装备时曾多次表达出惊讶之情,他们没想到一个在国际上鲜有报道的地方军队,会拥有如此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军需物资。

其中一位日本军官甚至评论说,如果东北军真的全力以赴地抵抗,日军是否能够顺利占领东北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兵工厂沦陷:日军的大规模缴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迅速对中国东北地区发起了全面的军事行动。

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日本人第一时间目标之一便是位于东三省的兵工厂。

这座由张作霖大力投资建设的兵工厂,因其丰富的军火库存和先进的制造设备,成为了日军的重点攻击对象。

日军在攻占兵工厂后,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武器库存。

他们缴获了近十万支步枪和六万支手枪,以及近三千挺机枪。

这批武器的数量巨大,按照当时日本军队的编制,足以全面装备二十个旅团。

除了轻武器之外,日军还找到了大量的重型武器,包括近800门普通炮和三千门迫击炮,这些火炮足以完整装备五个野战炮兵团。

更为令人注意的是,日军还缴获了二十多辆德国制造的坦克。

随着东北军的陆军装备被缴获,其海军和空军也未能幸免。

在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后,东北海军的21艘大小舰艇以及5个航空队的300多架飞机,均未进行有效的抗击,而是被日军轻易地接管。

这些舰艇和飞机后来被用于加强日军在华北及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进一步侵犯中国人民。

在日军的控制下,原本属于中国的东三省兵工厂被彻底改造,重新命名为“奉天造兵所”,并纳入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体系中。

这座工厂在侵华战争期间,转变为日军的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源源不断地为日本军队输送各种武器装备。

东北军的军事潜力与历史的可能

观察张学良手中的东北军,我们发现在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军事装备与日本关东军的武器装备的差距并不明显。

当时的东北军拥有大量现代化武器,其中包括德国制造的坦克和苏联供应的飞机,以及充足的步枪、机枪和炮弹。

如果这些力量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得到了有效的动员和统一的指挥,东北军完全有潜力进行坚决的抵抗,至少可以大幅度延缓日本的进攻步伐,甚至可能改写历史的进程。

当然,能否完全击退关东军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至少东北军不会如实际历史中那样迅速溃败,也不会让日本如此轻易地取得胜利。

然而,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的注意力并未集中在东北的危机上。

事实上,蒋介石在193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筹划和执行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这一决策的后果是,国民政府未能在东北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援。

此外,张学良自己在1990年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他最初认为日本的行动仅仅是一次军事挑衅,并没有预料到会演变成全面的侵略战争。

基于这样的判断,他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希望能够通过非战斗手段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期望日本能够收手,事件能和平解决。

显然,张学良的这一决策基于他对形势的误判。

他未能准确评估出日本的真实意图和战略目标,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局势的严峻性。

这种战略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东北三省的快速失守,使得大量先进武器落入日军手中,而东北军则未能发挥其本应有的军事潜力。

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东北军在事变初期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指挥并进行有力的抵抗,历史的走向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1 阅读:317

小盒才露煎煎饺

简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