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公务员系统的人都知道,公务员的晋级晋升是有一套流程的。有人测算过,说年轻的公务员科员,快的话,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晋升为副处级(副县级)干部。但实际情况是,很少有公务员能用十年的时间晋级为副县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单位的科员,十年时间能晋级为副科级干部就算不错了。
1)
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从科员晋升至县处级干部的比例仅为4.4%,升至厅局级的比例低至1%,能跻身省部级的更是凤毛麟角(仅万分之四)。
另一项调研数据显示,长三角某地级市,市直机关公务员晋升副科级职务平均需要6.3年,但乡镇公务员晋升副科级职务平均需要11.7年,这一差距真是反映了基层公务员晋升的漫长与艰难。
其实,无论是市直机关公务员,还是基层公务员,想晋升到县处级都是很难的。讲得更直白点,市直机关公务员需要熬很多年,并且在机会适当的时候才有可能晋升为县处级干部,而乡镇这样的基层单位公务员,几乎没有可能晋升为县处级干部。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基层单位职级职数有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僧多粥少”。加上部分地区公务员在晋级过程中遭遇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加剧了人才流失。
2)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不能让长期承担繁重行政事务和一线任务的基层公务员一直这么吃亏,这种现象一定要得到改变,晋升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要让老实做事的人得到实惠。
比如府谷县,在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时建立“全程纪实”制度,从动议、民主推荐到考察公示,每一步均有据可查;再比如某市,通过公开选拔和公正评审,将晋升程序透明化,确保“能者上、庸者下”;还有武功县,明确提出“凭实绩用干部”,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中的表现突出者优先晋升。
可见,公务员晋升机制越来越透明了,实绩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了。以往“熬资历”和“找关系”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公务员要想晋升,必须在工作中展现实际的能力和突出的工作成果。
什么是实绩?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贡献。像基层公务员,他们常常受到各个方面的考核,尤其是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例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难题等,都是基层公务员工作的重要任务。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取得明显的成效,就能够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同事们的肯定,获得晋级。
3)
话说回来,虽然在透明化机制下,“实绩”将逐渐取代“资历”,成为公务员晋升的核心竞争力,但不代表公务员不需要熬资历。
公务员工作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资历代表了对政策法规、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没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公务员,很难真正理解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尤其是在涉及到领导岗位的晋升时,通常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能力往往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才能培养出来的。
也就是讲,公务员晋升机制的透明化和实绩导向为更多有能力的干部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但多年的经验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是实现公务员队伍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在公务员系统上班的朋友吗?他们的工作状态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