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是无数人共同努力与牺牲的辉煌成果,绝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就。在这一宏伟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作为核心领导人的形象广为人知,如同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前行的方向,但我们也应铭记,在他周围,簇拥着千千万万的同行者,他们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正是他们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付出,才共同铸就了新中国成立的坚实基石。
在这众多的奉献者里,就有那么一位李富春,知道他的人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但他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在延安时代,他就是党中央的“钱袋子”,精心规划管理和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资源发展,为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他不仅在经济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还积极推动自然科学研究,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让革命力量能从零基础开始到建国前能自主生产弹药。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更是担任国家副总理负责国家经济管理方面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也就是说他就是新中国的“钱袋子”,中国前三个的五年计划里面,就有他很大的手笔,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倾注了大量心血。
然而,这位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一生的伟人,在1975年病故之际,弥留之时,他念念不忘放不下的依然只有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妻子。去世后,他的妻子蔡畅依其遗愿将两夫妻目前所有积蓄——十万元,毫无保留地尽数献给了国家,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
李富春的一生,是新中国无数建设者奋斗历程的缩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奉献,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与妻子并肩战斗的一生
李富春,字任之,生于1900年5月22日,出身自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
他生于动荡,长于飘摇,从小满眼便是外族强盗一波又一波地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山河疮痍欲碎,无处不是民不聊生。这些惨状深深地烙印在他心头,激发了他定要救国救民的志向。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份志向愈发坚定。他迫切地渴望找到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方法。
待到19初长成的他,便急不可待地踏上了海外留学的征途,期望能在异国他乡汲取到的知识能找寻到解救国家的真理与道路。
相同志向的人们,仿佛被历史的洪流所牵引,总会不谋而合地汇聚在一起。对于李富春而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那一刻,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份新知,逐渐蜕变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2年对于李富春而言,是他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两件对他一生来说很重要的大事,一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始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为之终生战斗到生命的尽头;二则是他邂逅了那位将与他同年同月生,也将并肩作战、共度一生的挚爱伴侣-蔡畅。
蔡畅和哥哥蔡和森也是怀着和李富春一样的目的和母亲一起留学法国的革命先行者。
在这里必须提及蔡畅的母亲,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的伟大不止在于教育出了三位革命儿女,烈士蔡林蒸(蔡麓仙)、烈士蔡和森和杰出的革命者蔡畅。不止于影响了李富春、向警予等多位革命先驱。更是在于她本身也是一位伟大的女革命家,她勇于在半百的年纪,携带子孙求学,甚至远赴海外求真解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以救中国。
连毛泽东这样的人物,都会熟悉而亲切地尊称她为“蔡伯母”。
次年,一切水到渠成,两人在众人的美好祝愿中携手步入婚姻,很快,一个新生命悄然而至。这对正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的年轻夫妇而言,这个小宝宝的到来似乎并不合时宜,心中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然而,在母亲的劝阻以及法国法律的约束下,他们最终决定迎接这个小生命的到来。于是,李富春迎来了他唯一的掌上明珠——李特特。
1925年李富春夫妇先转道苏联进修后回国,出于国共合作目的,李富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担任要职,以出色的政治工作改造旧军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军队管理方法,正是有了李富春等一批从事过军事运动的同志,为将来红色革命军队的创建和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李富春忙于北伐时,蔡畅除了忙于妇女运动,还兼挑起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的担子
在经历了反革命政变后,李富春不畏艰难险阻,和妻子一起坚持地下斗争。
在那段隐秘而危险的日子里,为了掩护身份,李富春夫妇不得不频繁地变换住所和身份,甚至让年幼的孩子们也卷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年仅四岁的李特特,以及蔡和森的女儿蔡妮、蔡畅姐姐的女儿刘昂,还有岳亲葛健豪,都被接到了他们的联络点去负责文件的管理。
对于年幼的李特特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为什么老是改姓?为什么一会儿又要拿串桔皮到门口玩,一会儿又要去贴窗花?每当她好奇地询问妈妈时,得到的总是“小孩子不该总问为什么”的简短答复。
直到多年以后,当李特特逐渐长大成人,她才深刻地理解到,自己从四岁起就已经成为了革命事业的一份子,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子,实则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革命记忆。
直至李富春在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而蔡畅除了妇女工作还负责起了组织部和工家检察委的工作,忙于工作无暇他顾的两夫妇将李特特托付给外婆带回了永丰乡下。
1934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蔡畅作为队伍里最“老”的一名女红军走完了全程。在长征途中,李富春临危受命,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以出色的政治工作巩固了部队,保持了战斗力,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岁月,是李富春革命生涯中又一重要阶段。他不仅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财政经济部门担任要职,还亲自部署和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提出了“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经济思想,为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大力倡议下党中央同意成立自然科学院,他着力在艰难的环境下筹建了自然科学院,为革命为边区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科技型人才。
延安时代的自然科学院,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与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进攻,以及陕甘宁地区科技几乎空白的重重困难,由李富春耗费心血创办而成。学院不仅建立了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系,还设立了校外实习工厂,让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并配备了在当时边区绝无仅有的大型实验室。自然科学院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军事生产、教育事业和自然科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培育出一批信得过、靠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李富春在领导学院期间,始终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坚持科技服务于经济生产建设的思想,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旧得到贯彻。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办,被誉为播下了“科技战线的火种”,李富春也被誉为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正是有了科学考察论证,才有合理开发的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正是有了自己的技术人才,才有了后来根据地武器弹药的自行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富春转战东北,成为东北解放区财经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他主持制定了战时财经方针,推动了东北解放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副总理的李富春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导者。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组织编制和指导实施,亲自负责了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二五”、“三五”计划和其他重要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科学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富春在经济建设中不仅注重实践,更勇于创新。他针对当时财政经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建议,并推动了“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的形成。在实施出现错误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困难时,他又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的主张,为后来中央制定实施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生奉献
1975年1月9日,怀着对国家的深切忧虑,李富春先生溘然长逝,其心中唯一难以割舍的是他的妻子蔡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蔡畅女士深情地遵从了他的遗志,将夫妇俩当时所有的积蓄,共计十万元,悉数捐献给国家,作为一份特别的党费,以此表达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90年。蔡畅,这位一生致力于妇女运动、深受人们敬爱并尊称为“蔡大姐”的杰出女性,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她临终之际,她再次展现出高尚的情怀,将自己多年辛勤积攒下来的3万元积蓄,毫无保留地上交给了国家,以此作为她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贡献。
承继精神的女儿
李特特,自小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都没有一张合照。以至于连一张珍贵的合照都未曾留下。1938年,她踏上了前往苏联莫斯科国际儿童院的旅程,在异国他乡成长,直至成年并组建家庭后才得以重返祖国。这段特殊的经历使她有幸参与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她是荣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笔签名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奖章的18名中国人之一。
回国后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从中国家业科学院离休,但退休并未让她停下脚步,反而让她转而投身扶贫事业
2021年2月病逝,享年97。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刊文纪念李富春诞辰110周年【DB】中国新闻网,2010.05.22
朱志伟.红色伴侣李富春、蔡畅【DB】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0.04.28
刘畅.李富春独女李特特 革命家庭影响我人生【D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08.20
李佩兰.试论李富春的历史功绩【J】湖南社会科学,2001.3
廖勇 杨振兴.李富春与自然科学院【J】党史博采,2023(18)
夏明星 周宝砚.李富春军旅生涯轶事【J】党史纵览2022(11)
李勇.李富春与新中国计划经济工作【J】经济导刊2022(06)
谭剑翔 蔡和森纪念馆【J】湘潮2022(03)
他被毛泽东誉为新中国经济工作“四大名旦”之一【DB】清廉长沙,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