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3年,前后加起来刘备一共走了62个年头。从刘备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算起,到刘备称帝前后加起来用了40年的时间。这40年的时间里刘备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失去了许多。
刘备在称帝之时,没有二弟关羽恭贺,没有小舅子前来道贺,也没有军师庞统在场搞气氛。反之,刘备却含着气愤的语气说道:“朕颁布天子第一诏,东征孙权!”,刘备为何要东征,原因也非常简单,其一是为报东吴斩杀关羽之仇,其二是想一举荡平东吴,如此一来再对付曹魏那就要轻松得多。
然而,让刘备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在东征之前三弟张飞不下属刺杀,大军未动却再次痛失大将。同时,诸葛亮、赵云一帮老人也不再像之前一样,无条件支持自己东征,相反他们却坚持反对东征、伐吴。
二弟、三弟接连因东吴而亡,刘备不再冷静,也不再虚心听取诸葛亮的意见,而是率领数万大军攻打东吴。但是最终现实却狠狠打醒了刘备,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狠狠打败,险些被生擒。
所幸赵云及时来援,这才让刘备有机会在白帝城交代后事。
一、刘备否定马谡
刘备回到白帝城中,虽然喝过补药,调理身体,但是数十年来的辛苦竟然被东吴陆逊小子打败,自己这次不但丢了老本,而且还险些把命给搭上。就这样,刘备是起想越生气,最终是郁闷而终。
不过在临死之前,刘备他是不可能把自己奋斗一辈子的基业轻易放弃的。因此,刘老板在临死之前便做了周密的安排。
首先让自己的几个儿子拜请诸葛亮为相父,其实这一招就是套住诸葛亮。为防止诸葛亮篡位,不惜降低自己儿子的身份。同时让李严镇守永安,防御孙吴进犯。说白了,刘备这样做就是接近了与李严势力的关系。
除此之外,便是把重头好戏放在了诸葛亮身上。
“嗣子可辅,即辅佐之,如若辅佐不成,卿可自取!”,诸葛亮听后当即下跪,表示自己会一直忠于蜀汉,会一直辅佐刘禅。
但是刘备这个老司机他可是不会这么轻易就会安心离去的,但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工作狂,下山20多年一直努力工作,算得上是殚精竭虑,因此诸葛亮是可以信任的。加之,又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认了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总不可能抢夺自己干儿子的位置。
于是刘备便把眼光放到了诸葛亮身边人,刘备遍视廊下之人,发现一人,此人正是此前的荆州从事马谡。刘备把众人驱出帐外,单独对诸葛亮道:“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诸葛亮回答刘备,马谡才华不错,是可以担任要职之人。
听到此,刘备差点老气没缓过来!如果体力允许,恐怕真想跳起来怒骂诸葛亮:“我去,这么个人能用吗?只会打嘴炮,毫无实际能力。”,最后刘备给诸葛亮说:“依朕观之,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碍于刘备之面,诸葛亮当时只能是装作哑巴,默认刘备的看法。总不能跟刘备唱反调,活活把刘备给气走吧,这下诸葛亮恐怕也不会留英名于青史之中了。
二、刘备暗中留下大将,供蜀汉及诸葛亮使用
其实很多人忽视了刘备,认为他只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帝王,一心只想报仇、不惜一切代价。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刘备提出东征孙权之时,遭到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反对,刘备他也是虚心听取意见,并没有立即挥兵伐吴,而是在做出军准备,包括历练兵马、准备兵器、军粮等。
其次刘备伐吴最大的念想,除了要给关羽、张飞报仇、出气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一举灭了东吴。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起初占领东吴部分城池之后,迅速将城池沿用蜀制,把全部人口都划入到蜀国户口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用错了战略,把数万大军架在火上烤。其实也是在所难免,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过,这个过失对于刘备来说损失太大!
那么刘备一手经营起来的蜀王朝,是不是真的会经过夷陵之败尽数败光、家底大将也尽数覆灭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刘备伐吴基本上都是带的二流武将,什么黄权、张南、冯习、廖淳、傅肜、吴班、陈式等人,恐怕有很多人我们都没有听说过。
刘备伐吴乃是一件大事,为何要带二流战将呢?就连赵云、魏延、甚至连马超刘备他都没有带上前线?到底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给蜀汉留家底。万一自己战败蜀汉也会及时派遣大将救援自己,如此一来,不管处于何种局面,蜀汉也有机会问鼎天下。
那么,刘备暗中留下了哪些大将?首先第一个就是赵云,赵云跟随刘备将近30余年,可说是刘备的心腹大将,在夷陵之战时赵云并未跟随刘备出征,而是留在成都负责防御东吴、曹魏。
第二个就是魏延,魏延当时负责镇守汉中,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北边曹魏进犯。为何当时刘备没有调遣魏延参加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坚持诸葛亮的战略,在重要隘口留守大将防御曹魏。第二个原因就是为蜀汉培养大将,那么除了赵云、魏延之外,刘备还留有其他大将吗?
答案是肯定的,此人被刘备历练,同时也是深得刘备赞许,他就是向宠。在陆逊火烧夷陵之时,向宠所带领的营帐、兵马,没有一物丢失,也没有一件军资被落下。刘备当即便对诸葛亮道:“此人堪当重用,非常能干!”
除赵云、魏延、向宠之外,刘备还历练了一人,此人后来成为姜维的左膀右臂、力战曹魏大军,曾经对峙邓艾,让其裹足不前。他就是廖化,廖化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也是屡建战功。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主要历练了两个将才,一人是廖化,一人便是向宠。
除他们之外,刘备还有没有留下的大将呢?答案是肯定的,此人在刘备死后11年,成功阻止魏延造反,挽救了蜀汉的军事力量。他是谁呢?其实他就是王平。
王平跟刘备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王平是刘备特意留下来的大将?很简单,刘备当年跟曹操打完汉中之战后,便收降了一位战将,刘备发现此人武力值不错,同时也颇具领导风范,于是直接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牙门将、裨将军的军职。
要知道,在军中牙门将、裨将军都是属于非常重要的军职,一般都是老板非常信任的人。如此说来,王平一开始便是受到刘备的认同、及信任的。否则,刘备他又怎么可能一来就给王平牙门将的职位呢?
当年赵子龙,当上牙门将的时候,也是跟随刘备打了10多年的仗才拿到这个职位的。
三、成功阻止魏延反叛,王平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于五丈原,最后遗憾离世。不过,在诸葛亮去世之前,早就制定好了要除掉魏延,理由非常简单,担心魏延会跟杨仪等蜀汉众臣搞不好关系,最终会引发叛乱。
在几经权衡之下,诸葛亮才决定除掉魏延,保住蜀汉稳定的局面,让曹魏暂时不敢图取西蜀。
并且在此之前,王平已经是无当飞军的老大,在北伐时期担任参军、被朝廷封亭侯。此时王平的地位已经提升质的提升,那么王平是如何一步一步起来的呢?这与刘备的提拔、任用是分不开的。
一般来说,刘备认同的人,诸葛亮他都会重用,例如:廖化、向宠等,诸葛亮他都会重用。
在孔明去世之后,由杨仪执掌军队遵从诸葛亮的遗令组织蜀军全线撤退,然而此时的魏延却不服气!并且说出:“丞相虽然去世,但是蜀国还有我魏延在,为何要退军!”,明白人都知道,单是魏延这句话就足以让他吃三个月牢饭的。
虽无谋反之举,但是魏延的言语早已过界。
杨仪、姜维等人根本不跟魏延废话,还是按照既定的计划,火速退军。这下魏延急眼了,魏延率领兵马烧毁了蜀军撤退的路线、栈道。并且,准备截杀杨仪,在魏延即将得逞之时,王平出现了。
对着魏延所率领的军队一通大骂!:“丞相待你等不薄,何期行反叛之举?”,王平怒喝之下,魏延的兵马当场被喝散,并且作为无当飞军的老大,王平他有着不输魏延的武力,即使魏延与王平单挑,恐怕魏延也是占不到半点便宜。
《三国志·王平传》: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后来,魏延一路向汉中城奔去,结果被马岱在汉中城下,要了自己性命,恐怕魏延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会死在一个四流将军的刀下…
总体说来,如果当时王平没有及时阻止魏延的行为,恐怕蜀军会大打出手,而魏延即使当时没有反叛之心,恐怕也控制不住整个军情,最终会来个造反。不过,这一切的假设,都被王平所阻止。
可以说因为有王平,保住了蜀中十多年安稳局面 。公元244年,此时已经是汉中太守的王平,再一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的进攻,再一次延续蜀汉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