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秦国已灭韩、赵,兵临易水。此时的燕国已处于岌岌可危之中了。太子丹坐不住了,他想以最后的挣扎挽救燕国。太子丹清楚,以燕国的国力是没办法和秦国抗衡的,只能采取其它的办法,而且这个办法要立竿见影才行。他的办法是派刺客刺秦。
一、荆轲和秦舞阳是否适合做刺客
太子丹物色了两名刺客,荆轲和秦舞阳。刺客必须常人不具备的能力才行,比如要武功高强,要胆大心细,要有侠义之心,要为了达到目的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太子丹为何要选定这两个人作为刺客呢,他们作为刺客又是否合格呢?
荆轲
首先说荆轲。荆轲并非单纯的武夫,史书中说他好读书和击剑,所交往的人也都不是寻常之人。他曾经还凭借自己的剑术游说过卫元君。再说秦舞阳。史书中说秦舞阳为燕国勇士,原因是他十三岁就杀了人,别人都不敢正视。然而,从实际刺秦的过程看,两个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在觐见秦王的时候,秦舞阳走到殿前台阶下的时候脸色突变,浑身发抖。荆轲却谈笑自若,掩饰说秦舞阳是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人,此前没见过天子,所以被您的威严吓到了,因此失态。于是秦王命荆轲一人持督亢地图上殿。后面的刺秦行动只能由荆轲一人完成了。古书《燕单子》中曾记述了田光和太子丹关于几类勇者的一段对话:“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显然,田光倾向于只有神勇之人才可用作刺客。我们从荆轲的表现看,其确为神勇之人无疑,秦舞阳(田光所说的武阳)也确实不堪用。
秦舞阳
有人说从荆轲和秦舞阳上殿觐见时的分工看,荆轲手持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怀抱地图匣子,认定是安排秦舞阳行刺,荆轲只是协助。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笔者认为行刺必定是以荆轲为主。因为按照进献的次序看,务必是先献上樊於期的人头,以表示友好的诚意,然后再进献地图。进献地图时,一定是荆轲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后再给秦王展示。
从荆轲进入秦国到最终大殿行刺的过程看,荆轲的表现也不一般。荆轲进入秦国后,首先以重礼贿赂秦王的宠臣孟嘉,让孟嘉说服秦王接见自己。这说明荆轲是在极力推进刺秦这件事的。登上大殿时,秦舞阳因恐惧失态,此时行刺面临还没出手就失败的危险,秦国君臣很有可能识破他们二人的刺客身份。而此时的荆轲却能以恰当的理由进行掩饰,巧妙地过了这一关,这足以看出荆轲超人的应变能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荆轲作为刺客确实是合适人选。
二、荆轲刺秦为何会失败
刺秦的失败,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秦舞阳没有发挥作用。秦舞阳也不是普通人,他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秦开在燕昭王时曾经率领军队打败东胡和箕氏朝鲜,为燕国拓地两千余里。为何秦舞阳关键时候胆怯了呢?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秦国的宫殿高大、宏伟、壮观,台阶层数多,从下面仰视整个大殿时,会使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为王权的威严所震慑。身为刺客的秦舞阳还未登上大殿便已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当秦舞阳爬上大殿看到大殿内的阵势,早已是心惊胆颤了。
秦国大殿
然而,即使秦舞阳未能履行使命,荆轲还是上殿接近了秦王,精通剑术,武功高强的荆轲为何未能击杀秦王呢?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荆轲行刺所用的是匕首,并非他擅长的剑,他精湛的剑术发挥不出来;二是秦王正值壮年,体能上也刚好处于黄金时期,并非容易刺杀之人。秦王拔出剑之前,只能靠四处跑来躲闪,而荆轲竟然追不上。秦王拔出剑后,荆轲立即处于下风,最终被秦王的剑砍中。
笔者认为,以上原因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荆轲刺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荆轲刚开始并没有完全下定以身赴死的决心。荆轲被秦王的剑砍中后,自知必将失败,于是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在临行前往秦国时,也说“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可见荆轲是想活着回来的。太子丹最初与荆轲谋划刺秦时也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因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无论是太子丹还是荆轲,都把此次刺秦之行的首要任务定位为劫持秦王,逼其立下契约将所侵占的土地返还。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才将秦王刺杀。
秦王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天子丹和荆轲的这种想法是何等的幼稚。
荆轲和太子丹都想效法当年鲁国的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办法。当年齐国攻打鲁国,占领了鲁国不少的土地,鲁国武将曹沫称两国国君会盟时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立下契约归还侵占的鲁国的土地。最终齐桓公信守了承诺。
春秋时的诸侯争霸,大国之间的战争以灭国为目的的尚属少数。大国争霸的目的是彰显自己国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齐桓公提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他是很看重信义的。即使是这样,齐桓公开始也不想履行自己在劫持威逼下被迫立下的契约。是管仲劝阻了齐桓公:“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可荆轲和太子丹不知道的是:时势不同了,如今的天下形势已经不是春秋时诸侯争霸的时候了,此时的秦王也绝非当年的齐桓公。秦国以灭六国、平天下为国志,还会怕失信于诸侯吗?以秦国国力之强,还会怕失天下之援吗?况且秦国正在全力推进一统天下之大业,还有哪个国有援助他的可能?所以,即使荆轲成功劫持了秦王,立下了归还土地的契约,秦国最终也不会履约的。
齐桓公
刺秦确有成功的可能。可以设想,如果荆轲此行以刺死秦王为唯一目的的话,刺秦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不过,从燕丹在易水送别荆轲时的情景看,似乎二人已经预见到最终的失败了。太子丹及其宾客送别荆轲时皆穿白衣,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下唐代大诗人骆宾王以此为题的的千古名篇《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