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
新能源的赛道,从来不缺少新的玩家,但同时也有很多熟悉的面孔退出这个已经日益拥挤的赛道。
今年8月,滴滴宣布和小鹏合作,这意味着滴滴长达5年的“造车梦”终于醒了。
在烧掉了超过34个亿之后,滴滴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造车,而是选择将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与此同时,和吉利共同打造的“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正式发布了第一款产品:“极越01”。
虽然外界掌声一片,但是新品发布的背后,是悄然减少了车企的股权,这无疑说明正在退出造车的游戏。
而“华为不造车”,已经成为任正非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华为退居幕后,选择“曲线救国”,将车BU独立出来“卖铲”而不“淘金”。
唯有小米高调下场造车,在一众互联网大厂中“逆流而上”。
但这究竟是小米想在新能源分一杯羹,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就详细聊聊这个事儿。
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手机化”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越来越“智能手机化”,玩家涌入赛道疯狂内卷,最后形成几大头部企业的均势。
其实在智能手机刚开始卷的时候,有人同样说过,智能手机的市场正在“互联网大厂化”。
从风口到玩家涌入,到疯狂内卷,再到形成巨头均势,这些年国内的新兴行业基本都是同一个剧本。
很明显,小米此时下场,已经错过了风口和玩家涌入的最初阶段,直接奔着疯狂内卷去了。
目前新能源的赛道上,不仅有“蔚小理”这些新势力,也有比亚迪等传统造车势力,还有特斯拉这种海外“巨无霸”。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攀升,但是厂家之间的贴身肉搏也屡屡登上热搜。
比如今年初特斯拉打响降价的“第一枪”后,各大新能源品牌纷纷跟进,虽然大家都喊马斯克“不讲武德”,但是降价的步调却非常一致。
随后不久某大厂希望大家可以达成“不降价”共识,但是响应的友商却寥寥无几。
很明显,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是远比智能手机更卷的一条赛道。
卷不动的大厂们
滴滴并不是第一个放弃卷新能源的大厂,但是滴滴的路径却很有代表性。
首先咱们聊聊滴滴为啥有造车的执念?
在网约车赛道“一家独大”之后,滴滴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平台C2C的运营模式,既不好管理,又难以形成客户粘性。
而想要留住客户,就必须提供补贴,一旦补贴停了,那么别的竞争对手就乘虚而入,这也导致滴滴长期无法盈利。
如果滴滴有自己的车和司机,那对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基本就是“降维打击”了,所以滴滴一直有造车的需求。
早在2018年,滴滴就首先和理想签下合作协议,随后又与12家车企达成合作,从阵容上可以看出滴滴的决心和野心。
不过随着造车的推进,最终和滴滴携手走下去的只剩下了理想和比亚迪,滴滴分别和他们成立了桔电出行和美好出行。
然而彼时李想正在“死磕”自己的首款产品理想ONE,没啥精力分给滴滴。倒是比亚迪和滴滴在2020年底,做出来了首款定制网约车D1。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滴滴遭遇下架风波,D1的产品在市场上没啥竞争力,尽管比亚迪开放C端销售,但是2年多过去了,总销量仍旧不到5万。
痛定思痛的滴滴觉得,造车的主动权还是得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2021年启动自己造车的“达芬奇计划”。
然而如前所述,2年烧掉了34.1个亿之后,滴滴又回到了原点,再次选择和小鹏合作。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纳闷,为啥造车就这么难?几十亿扔出去都泛不起一点水花?
造车从来不是砸钱就行
说起砸钱造车,圈子里最有名的应该是许家印。
当年许老板号称进军新能源,大笔一挥“买买买、合合合、大大大、好好好”,几年之内砸下去400多亿,最后交付了1000辆出头。
而随着许老板锒铛入狱,恒大新能源车也成为时代的记忆。
那么为啥汽车不是砸钱就能造?
首先,作为“工业化皇冠上的明珠”,汽车是一个国家工业成熟的象征。传统的一辆燃油车,涉及数万个零件,上下游几百个行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直到今天全世界能够实现完全独立自主造车的国家只有7个。
新能源汽车虽然绕开了燃油车的核心发动机,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模式,依旧是传统车企的模式。
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大家能够想到降本方法也只有将提升零件的通用性。
而汽车行业的复杂性,往往导致新入局的玩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比如小鹏在供应链上的失误,导致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弥补回来。
并且目前新能源明显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化是竞争的主题。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成为大家的“必争之地”,然而车企无论如何内卷,都难以解决这两大难题,这也成为行业痛点。
砸钱可以砸来厂房、工人、甚至技术,但是在技术没有实现全面突破的时候,砸钱能解决的问题也就那么些了。
雷军为啥要蹚“浑水”
既然如此,为什么小米又非要蹚这趟“浑水”呢?
简单说,雷军早就开始在造车方面进行投入了。
自2021年3月底,雷军宣布小米造车开始,他已经累计投资了数十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涵盖了智能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等。
如今31个月过去了,小米终于拿到了工信部颁发的“准入令”,此时如果不造车,不仅意味着天量的投资打了水漂,这张珍贵的“准入令”也将失去意义。
要知道,滴滴之所以放弃造车,除了烧钱烧不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没能拿到工信部的汽车行业“准入令”。
现在小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万事俱备,那么不管东风还是西风,可能都必须启动造车这艘大船了。
至于雷军能否最终蹚过这趟“浑水”,小米是否可以在新能源的红海中卷出来,明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发布,我们就会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