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三十年战争:主权国家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简墨水 2024-12-25 20:46:33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欧洲局势

荷兰的崛起时,提到过欧洲的“三十年战争”,通过这场战争,荷兰打败西班牙取得了独立。不过,这场战争可不止这两个参战方,这是一场参与国家多、持续时间长、影响力深远的“大战”。而这么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一开始是由是神圣罗马帝国内几个国家之间的内战演变来的。

那么,欧洲的其他国家是如何卷入这场战争的呢?这次战争又给各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01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

先来看看三十年战争的起因。当时的欧洲各国之间,主要存在着两种矛盾。首先是宗教的对立。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让广大的德意志地区分裂为南方信仰传统天主教的地区和北方信仰新教的地区。当时控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是支持天主教的,但是它难以平息各地支持新教的诸侯的挑战,不得不在1555年与支持新教的诸侯联盟签署了《奥格斯堡和约》。

这个和约暂时结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但是它确立了“教随国立”的原则,也就是说,神圣罗马帝国内的224个诸侯国可以自行决定各自的官方宗教,甚至在一些天主教辖区内,路德派教徒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和约还确定,1552年以前路德派诸侯没收的天主教会财产可以不用返还。可以看出,这个和约是对天主教社会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重大打击。宗教的对立,为“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三十年战争爆发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对土地的争夺。

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域非常大,除了神圣罗马帝国传统的德意志地区,也包括了南欧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大部分地区。但是由于它的领地并不相连,特别是有一些飞地深入到了其他国家之中,因此周围国家法国、瑞典和丹麦等都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虎视眈眈。而哈布斯堡王朝却想更多地占领这些国家的土地,让自己的疆域连成一片。与此同时,哈布斯堡王朝内的一些地区,比如波西米亚,也就是今天捷克共和国的部分地区,正在积极争取独立。

总之,宗教改革之后,中世纪旧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当时的欧洲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西班牙帝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天主教诸侯国,教宗和信仰天主教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也站在这一边。另一方是信仰新教的瑞典、丹麦-挪威联合王国、荷兰帝国以及德意志地区的新教诸侯国。英格兰和俄罗斯沙皇国也站在这一边,英格兰是为了对抗海上对手西班牙,俄罗斯沙皇国则是为了占据神圣罗马帝国在东欧的土地。作为天主教大国的法国,一开始并没有站队,但是最后在黎塞留枢机主教的主导下,对于世俗政治的考量胜过了神学观念,它毅然支持新教国家阵营。

战争的导火索是所谓的“布拉格抛窗事件”。1583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将宫廷搬到位于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对当地的新教徒采取了宽容态度。但是1617年斐迪南二世担任波西米亚国王之后,开始残酷迫害新教徒,引发了新教徒的反抗。1618年,起义的民众冲进王宫,将斐迪南二世派来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这就是布拉格抛窗事件。随后波希米亚宣告独立,建立了临时政府并选举了议会。三十年战争随即爆发。

02

三十年战争

这场战争一开始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内战,但是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战场几乎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大战,中间穿插着各方在不同战场的战争。为了便于后人了解,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18-1628年的波西米亚阶段。在这阶段,波西米亚力争独立,而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新控制波西米亚,战争主要是在哈布斯堡王朝和波西米亚之间进行的。

1619年,斐迪南二世继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对立国王,于是双方爆发战争。经过五年的战争,神圣罗马帝国重新恢复了对波西米亚的统治,同时规定那里以德语为官方语言。在这个阶段,还穿插着东欧的摩尔多瓦等国争取从奥斯曼帝国独立的战争,波兰作为摩尔多瓦的同盟方也加入了战争,但是最终它们还是被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打败。

第二阶段是1625-1629年的丹麦阶段。在这一阶段,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

起初丹麦和新教联盟节节获胜,很快便占领日耳曼的西北部和波希米亚的西部。但是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了当时的名将——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率领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连续击败丹麦和新教联盟,并控制了北德意志的萨克森地区。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签定了《吕贝克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在第二阶段的胜利让自己的版图扩大到了北欧的波罗的海沿岸。

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系列胜利,威胁到了当时北欧的一个大国瑞典。当时华伦斯坦已经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了。于是在法兰西的资金的帮助下,瑞典于1630年出兵参战,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瑞典当时的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是欧洲近代罕见的军事天才。在参战的初期,他带领瑞典军队很快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在关键的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虽然获胜,但是也损失惨重。作战失败又负伤的华伦斯坦在回到神圣罗马帝国后,由于与皇帝意见相左,最终被暗杀。此后战争的焦点变成了荷兰人争取从西班牙独立的战争。最终,在瑞典和神圣罗马帝国后续的战争中,瑞典一方因为缺乏有力的指挥而失败,不得不在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第三阶段的战争以神圣罗马帝国的获胜结束。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兰西王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兰西一直只是假手他国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是,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1635年,法国决定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共同对付哈布斯堡王朝。战争于是进入到法国—瑞典联合阶段。

在战争的初期,法国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优势,甚至被神圣罗马帝国从德意志和西班牙两边夹攻,首都巴黎都受到了威胁。不过,到了1638年,战局开始逆转。法兰西海军屡屡重创西班牙海军,第二年,默默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了西班牙海军的主力。伴随着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神圣罗马帝国的经济也随之崩溃了,越来越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从1645年开始,瑞典和法国开始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胜利,神圣罗马帝国一方开始设法和对方媾和。

请注意,虽然法兰西和荷兰在海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西班牙,但是法兰西却试图通过与西班牙的秘密协议来获得尼德兰与法兰西交界的地区。这个秘密协议被西班牙公开了。

荷兰人对法国的口是心非感到愤怒,于是同意与西班牙休战,并开始谈判单独的和平条款,放弃了对尼德兰南部的诉求。这也是后来尼德兰南部成为了今天的比利时,而不是荷兰的一部分的重要原因。

到了1647年,各方都打不动了,于是坐到了谈判桌前讨论战争善后的事宜。1648年10月,参战的各方达成和平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03

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主权国家概念

三十年战争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全欧洲的一场大战。各个参战方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整场战争可以说是没有胜利者。

先来看看支持新教的这一方。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大量有争议的领土,但是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荷兰结束了与西班牙长达80年的独立战争,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迎来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发展期。属于天主教阵营的神圣罗马帝国则在这次战争中遭到了重创。它的西班牙部分不仅失去了荷兰,而且因为海战国力受损,难以再维持世界霸权。

德意志部分同样也损失了大片领土,并且从此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且由于大部分战役都是在德意志地区进行的,这里由原来欧洲经济和商业发达的地区,变成了欧洲最落后的地区。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发了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情绪,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观战的英国和俄罗斯,得到了和平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英国,它虽然也派出远征军到欧洲大陆参战,但是国家本土没有受到任何战乱的破坏,工商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对世界来说,三十年战争最大的成果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个和约确定了近代以来以外交会议订立和约的先例。和中世纪各诸侯国是在上帝面前签署合约不同,这一次,各方是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签署合约。

在这个和约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主权国家。和约明确规定,每个主权国家对自己的领土和国内事务拥有主权,各国互相承认主权,并互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也成为了今天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世界秩序的基础。

此后国际上很多重要的条约,包括《联合国宪章》,都沿用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中的许多原则,特别是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平等,被视为各个条约的基础。

通过惨烈的战争,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懂得了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后欧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再爆发全民的战争。

04

总结

由于天主教和新教的对立以及对土地的争夺,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由神圣罗马帝国内几个国家的内战逐渐演变为欧洲多个国家参与的大战,各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战争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这是欧洲各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身份签订的国际条约。随着主权国家概念的逐渐形成,欧洲各国的国家意识也走向近代化。

(END)

0 阅读:62
简墨水

简墨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