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解治理要提效,如何打开新思路,横岗街道怡锦社区便是可供借鉴的样本。从“网格+调解”到“24小时+调解”,再到“民智+调解”,怡锦社区的“三+”服务理念,是将调解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自然条件下,衍生出来的基层调解治理模式。
“怡锦模式”可圈可点,勿以事小而不为,是说此理。(中国改革报记者周伟涵、通讯员王亚菲、横岗司法所报道)
“网格+调解”:延伸人民调解工作触角风雨不改,守恒不变。每周二下午,怡锦社区会出现多支“和事佬”组成的小队伍,他们专门帮人调解问题,身影遍布辖区的大街小巷。
队伍共有6支,他们的“队长”便是社区的“两委”班子成员。队员则是社区调委会的调解员、网格员等约25人组成。每周二,他们分别率领的巡查队伍,他们的目的是“找茬”。
按照社区党委书记曾德宏的说法就是:“收集问题线索,走访时发现矛盾纠纷立即介入调解,就地予以化解”。
当然,如果遇到的纠纷比较复杂,无法现场立行解决,工作人员会将纠纷带回社区调委会办公室,结合走访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提前纳入视线,对于可能转化为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天又是周二,曾德宏走访时,发现一间店铺合伙人因经营内容意向不一致,就拆伙儿赔偿费用产生纠纷。他马上引导两人到社区调委会进行调解,并协调驻点律师与调解员立即进行处理,双方由情绪激动、拍桌子,到冷静下来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延伸人民调解工作触角,尽最大的能力,将调解前置到第一现场”,曾德宏透露,近年来,怡锦社区积极探索“网格+调解”模式,通过网格服务覆盖面广、便捷及时等优势,实现纠纷即时受理、即时上报、即时调处,构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调解,激发社会治理法治活力。
“24小时+调解”:将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片区学位紧张,集体纠纷不断。每到开学季,社区调委会就自动开启“24小时+调解”的服务模式。
调委会主任蒙在恒,熟悉他的同事和居民,都会亲切地称他“老蒙”,这是一个在调解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的“老手”,天生对纠纷具有敏锐嗅觉的他,从4月份开始,就开始关注各小区居民的“动向”。
果不其然,5月初,辖区一小区部分居民因幼升小学位积分问题,在业主群上开始引爆,并从线上走到线下,一场群体性纠纷事件随时可能触之即发。
事发后,老蒙主动联系小区管理处、家长代表,详细了解居民诉求,并先后3次协调区教育局、街道教育办到小区现场办公,向居民解释最新学位积分政策要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消除群众疑虑。期间,老蒙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耐心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在老蒙多方奔走、苦口婆心的努力下,事件得到平息。
蒙在恒说,片区学位紧张,每到升学季,因学位引发的集体纠纷成为调委会重点关注内容,多年来,调委会按照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的工作原则。主动搭建平台,疏通居民诉求反馈渠道,争取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横岗司法所负责人表示,在入学旺季,有了怡锦社区调委会的第一时刻关注学位申报情况,提前对各小区幼升小、小升初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为街道司法介入提供了决策参考,也有利于掌握居民的思想动向。
“民智+调解”:“编制外”凝聚起力量“楼上厕所漏水,楼下天花板遭殃”“遛狗没有牵狗绳,咬伤了隔壁老人”“从窗户丢垃圾,砸坏楼下遮雨棚”……社区纠纷问题不大,多数因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引起。如何从根源上剔除“恶疾”,考验着怡锦社区调委会的智慧。
于是,“民智+调解”的模式便应运而生。
去年以来,社区调委会通过逐个走访花园小区、线上征求居民意见、“好点子”征集、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多种方式汇聚居民智慧,历时17次修改,制定了社区居民公约,并在各小区出入口、电梯间、宣传橱窗、业主群内广而告之。
同时,社区调委会注意吸收社区里各个阶层的居民加入到自治管理之中,让居民作为志愿者接受培训并义务提供调解服务。今年上半年,调委会从居民中选拔出素质高、有热心的6名居民担任“编制外”调解员,组织他们参加专业调解业务培训,并参与邻里纠纷调解,通过“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办”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调解效果。
“编制外”调解员的骨干力量,中海怡美山庄邹琳阿姨喜欢“管闲事”,邻居有点小纠纷,她总第一时间出现,遇到困难则与社区调委会专业人士求教并寻求支援,上个月,辖区俩小朋友因玩耍产生磕碰,导致双方家长产生口角。“先去给孩子看病,没人负责我来出钱。”庄阿姨到现场后立即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双方家长反倒自觉尴尬,一场矛盾就此化解。
据统计,今年以来,怡锦社区共调解纠纷70宗,其中涉疫44宗,劳资及其他纠纷共26宗,受理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5%,切实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