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输在陆战

清浩谈军事 2024-08-07 16:16:53

今年是甲午战争130周年。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间日本侵略中国(清国)和朝鲜的战争。通常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为战争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也称“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进行了侵占澎湖、台湾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乙未年,也被称作“乙未战争”。由于乙未台湾之战的起因是甲午战争,因此也被看作是甲午战争的延续和一部分。

甲午战争中国陆海军惨败,最后不得不屈辱求和,大清国颜面扫尽。而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更使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及认可日本最惠国待遇。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但中国另付“赎辽费”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则利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发展,很快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对于这样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耻辱和苦难的战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刻骨铭心。我们真应该特别感谢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上世纪50年代一部经典电影《甲午风云》,让千百万中国人知道了甲午战争,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庞学勤塑造的邓世昌、王国成等北洋海军爱国官兵形象,让人至今不忘;“撞沉吉野!”那气壮山河的誓言震撼感染着几代中国人。

电影《甲午风云》剧照: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李默然饰)

但《甲午风云》毕竟是文艺作品,不是全部历史。让人颇感遗憾的是,很多国人至今对甲午战争知之甚少,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少人对甲午战争的了解还停留在电影《甲午风云》水平上:说起甲午战争,以为就是甲午海战;只知甲午海战,不知甲午陆战;只知邓世昌蹈海殉国,不知左宝贵战死疆场。而甲午战争知识近乎于零的人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中日甲午战争(包括乙未台湾之战)自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至1895年10月日军平定台南,共发生大小战斗超过200次,其中陆战占98%以上。海战只有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威海海战三次;陆战规模较大的有成欢(牙山)之战、平壤保卫战、鸭绿江江防作战、金州攻防战、旅顺口保卫战、威海卫保卫战、盖平阻击战、海城争夺战、牛庄攻防战、田庄台之战等。

成欢战役胜利后,日本混成旅团举行凯旋式。

甲午战争前清军常备兵力约35万人,开战后新征兵员61万余人,全国兵员总计96万余人,直接参战兵力据推算有20余万人,其中北洋海军(北洋水师)官兵4000余人。

清军参战部队除北洋海军,还有许多各省的练军、勇营,数量不一,主要有盛字军、毅字军、铭字军、武毅军、拱卫军、亲庆军、嵩武军、奉军、盛字练军、吉林靖边军、黑龙江镇边军、绥字军、巩字军、希字军、凤字军、镇东军、福寿军、舜字军、威靖军、虎字营、铁字营、甘军、魁胜军、津胜军、敌忾军、宏字营、功字营及新、老湘军各部。

“大清北洋水师提督署”印

据不完全统计,参战的清军高级将领有提督(包括与提督同阶的八旗都统、驻防将军)十多员,总兵五十多员。其中,海军只有一员提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两员总兵:左翼总兵兼“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其余全是陆军将领,如:直隶提督叶志超、直隶提督聂士成(战中晋升)、四川提督宋庆、山东巡抚兼提督李秉衡、奉天将军裕禄、吉林将军长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宁夏镇总兵卫汝贵、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正定镇总兵徐邦道、河北镇总兵刘盛休、登莱青镇总兵章高元、临元镇总兵姜桂题等。

战争中伤亡的清军官兵,海军有1000余人(其中黄海海战伤亡约800人),陆军则有3.5万人。殉国的将领除海军的邓世昌、林永升、林泰曾、刘步蟾等,还有陆军的总兵左宝贵、杨寿山、张文轩、杨泗洪,副将李仁党、杨用霖,骑都尉永山……1894年9月15日,在平壤保卫战中,总兵左宝贵率部抗击日军进攻,在鏖战中,多处受伤,血透征衣,仍裹创再战,不下战场,最后壮烈牺牲,成为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出于对左宝贵的敬重,日军在他战死的地方树立一块木碑,上书“奉天师团总司令官左宝贵战死于此”等字样。朝鲜文献《平壤续志》则对这块纪念碑有更详细的记载:“日本陆军大佐水野胜毅立清国左统领之表忠之木碑于箕子陵北,碑面大书曰‘勇冠三军,忠显千古’。”左宝贵与比他晚两天殉国的海军将领邓世昌并称“陆海双忠”。

左宝贵故里雕像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甲午海战只是甲午战争的一部分,并不是甲午战争的全部。但为什么许多人以为甲午战争就是甲午海战呢?这一是宣传的问题,二是海战更有看头,也是亮点。因此人们都聚焦到海战了。

实际上,甲午海战失利并不是导致大清满盘皆输的决定因素,陆上战场的一连串败仗,才使得形势急转直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陆战失利,北洋海军尚不致全军覆灭。从威海卫之战就可看出——

日军大雪中在山东荣成登陆

1895年1月20日,日本山东作战军在荣城湾登陆,从后路攻击北洋水师的最后基地——威海卫。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也从正面进攻。2月2日,日军完成了对刘公岛北洋舰队的海陆合围。2月5日、6日夜,联合舰队发动鱼雷艇偷袭,击毁击沉了多艘北洋水师战舰。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陆海总攻。北洋海军官兵与刘公岛守军顽强抵抗。2月10日,见大势已去的提督丁汝昌下令炸沉受伤的定远舰,以免资敌。其后,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护军统领张文宣等先后自杀殉国。12日,洋员马格禄等怂恿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假丁汝昌名义向日联合舰队投降。可见,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失陷,使北洋水师失去屏障,腹背受敌,战不能战,逃不能逃……

刘公岛要塞东南炮台的德制340MM口径重炮,这部钢铁巨兽比清军铁甲舰上的12英寸巨炮还大还恐怖。

很多人以为,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标志着清军彻底失败,甲午战争也就结束了。有些文章就是这么写的。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即便北洋水师覆灭后,甲午战争并没有结束,辽东战场等地仍在激战,清军正在组织第三次反攻海城。日军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消灭北洋水师也不是日军最终的目的,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写道:“大本营发起山东半岛之战,目的是利用冬季歼灭躲藏在威海卫军港内的北洋水师,为实施最终目的之直隶平原决战而确保渤海湾通道的安全”。

2月16日,日军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向大本营提出辽河平原的扫荡作战方案。21日,清军开始第四次反攻海城。24日,中日两军战于大石桥附近的大平山。

25日,清廷谕令关外东征各军“齐心并力,迅图克复海城,再行合军南剿,次第肃清”。可见,此时双方都没有罢兵的打算。清军于两天后开始第五次反攻海城。

1895年牛庄清军

占领营口的日军

3月上旬,日军发动猛攻,先后攻占鞍山、牛庄、营口、田庄台,清军抵挡不住,全线溃败。其中,田庄台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陆战,也是整个战争的最后一战。清军参战部队合计69营,共两万余人,日军参战部队为第一军第三师团、第五师团和第二军第一师团,约两万人。战役以清军失利而告终,日军打开了通往山海关的道路,最终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田庄台之役失利后,辽东清军统领、提督宋庆与诸将共议整军再战,力图收复失地。但清廷认为大势已去,惊恐万状,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决定议和,14日派出李鸿章率代表团由天津搭船赴日乞和。宋庆等清军将领反对议和,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表示“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

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

中日马关议和开始后,日本政府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为了在谈判桌上进行更大的勒索,反而加紧了军事调动。日军大本营为实施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进军山海关,在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3月16日宣布成立“征清大总督府”,任命陆军大将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总督”。4月13日,小松亲王率“征清大总督府”成员由宇品出发,经威海卫,于16日到达旅顺,正式成立“征清大总督府”,代行大本营靠前指挥的职能,准备督战辽河会战,进而指导直隶决战。此时距北洋水师覆灭已经两个月了。

设于旅顺的日军征清大总督府

而早已丧魂落魄的清政府已经认输服软,媾和条约于4月17日签字。这“直隶决战”都省的打了,甲午中日战争宣告结束。

甲午末战遗址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田庄台镇

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

1 阅读:129

清浩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