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12月10日,国外社交媒体流传了一段无人机夜间拍摄的热成像画面,一名单独出现的乌军士兵正在解手,背后有一名俄军士兵快速靠近。
▲消息来源:环球军事
然后,俄军士兵突然跳起来一手捂住乌军士兵的嘴,顺手把他拖倒在地,另一手则拿着匕首猛刺向乌军士兵的颈部。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都这个年代了,手枪、步枪不都有消音器吗?怎么还用匕首摸哨呢?而且这么大费周章的上去就往死里捅,也没摸点情报,这是图啥呢?
▲用匕首摸哨
我们知道,枪在发射时之所以会发射的巨大声音,主要是高速的火药气体一下子冲出枪口会产生爆鸣,而且子弹出膛后会破空发出音爆。
要减轻枪械发射的声音,一种是减少子弹装药,降低子弹飞行速度,像现代特种亚音速的微声枪弹就采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就是减缓子弹火药气体的爆鸣,这就要用到消声器了。
枪用消声器一般都是内部分割成很多小室的圆筒状,当子弹通过时,原本一下子冲出枪口的火药气体,就会逐级进入不同的小室,延长了火药气体释放的速度,也就降低了爆鸣音。
大多数人对消声器的印象都来自影视剧,一般都是特工往手枪上一拧,跟着目标走到某个僻静之处,然后掏枪就打,声音就跟嘴里“噗”一声差不多,比射手说话还小,然后完成任务潇洒走人。
像在一些电影里面,主角使用带消音器的手枪秘密潜入射杀敌人时,还特写用手接住弹出的弹壳,防止弹壳落在木地板上声音引起警卫的注意,或者跑过去扶着尸体慢慢放倒,以防倒地声音引起注意,显得十分专业。
▲消音枪并不会和电影中这么离谱,连旁边的人都听不到声音
然而,这完全就是认知误区,一般来说,消声器可以把枪声的噪音降低20-30分贝,比较好的消音器加上亚音速弹药可以降低30多分贝(注意,是降低,而不是降到)。
但即使用目前顶级的消声器和亚音速弹药,像9mm手枪的声音也只能降低到120-130分贝左右,这是根据美国MIL-STD-1474D标准测试的弹药基础噪音级别,也就是在侧面1米左右、距离地面1.6米的地方测得的峰值。
这个声音是个什么水平呢?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对比图,也就是说,这枪声大概比螺旋桨飞机起飞的声音还要大,那落个弹壳、人倒地上的声音跟这个比算得上啥?
俄军特种部队目前比较常用的微声枪械主要有PB\APS微声手枪、NRS-2微声匕首枪、PSS微声手枪、VSS Vintorez和AS Val微声突击步枪,使用的都是亚音速枪弹,像VSS/AS微声步枪使用的就是全新设计的9×39毫米SP-5、SP-6亚音速步枪弹。
▲VSS微声狙击步枪(上)与AS微声突击步枪(下)
像VSS/AS微声步枪即使配上独特的消声设计和亚音速枪弹,其射击噪音也在130分贝左右,这都算是射击隐蔽性极佳。
而PSS微声手枪在距该手枪约1.5m处测量,其A声级为113分贝,要知道这可是手枪啊,所以说,不要被电影误导了,用上消声器的枪械发射声音其实是很大的,只不过是相对战场环境中的炮声和正常枪声小一些而已。
▲PSS微声手枪
从那个俄军刺杀乌军士兵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应该是俄军的一个特战小组深入乌军腹地进行了行动,如果使用枪械击杀乌军,即使带上消音器,这种近距离的情况下依然会引起其他乌军的警觉,甚至会带来全军覆没的后果。
所以,俄军士兵就选择了使用匕首来刺杀乌军士兵,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俄军士兵并不是像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直接在乌军士兵脖子上抹一刀了事,而是从背后上前掩住口鼻,然后在往颈部往下刺之后,顺势往后一拖。
▲俄军NRS侦察匕首
那么这又有什么讲究呢?
一般来说,割喉确实会造成人的死亡,因为人的颈动脉一旦被割破,就会很快失血而死,如果刀子够锋利,连着气管一起割断的话,就会发不出正常的声音,顶多也就是“嗬嗬”的几声,所以影视剧为了方便做特效和视觉效果,通常设计的就是刀一抹脖子人就倒下不动了。
但问题是,人颈动脉毕竟只有那么粗,在实战中,一刀下去不一定就能割的上去,即使把喉管割断不接上,人也能呼吸,这是因为人呼吸主要是靠神经支配膈肌等呼吸肌的运动,万一被挣脱开后敌人还有反击能力,很容易造成致命失误。
所以,特种部队在实战中在以刀刃划割敌人颈部时,并不像电影里那样随便一抹了事,而是要从一侧插进去,然后再转一定角度,确保将动脉割断,但这样的话就几乎把头部割下来了,而且大量的血会喷涌而出。
因此,在实际格斗中刺击永远是最快的杀人方式,而特种部队最常用的手段一种是从身后接敌时,由后腰也就是肾部斜刺胸腔,然后再伴随搅动。
主要是因为人的这个部位肌肉薄弱,且神经敏感,一旦肾脏被刺中,就会瞬间产生足以致人昏迷的剧烈疼痛,甚至喊不出来,而且还能让血液流到腹腔里,而不是像割了大动脉一样四处喷溅。
像当年拍摄《指环王:双塔奇兵》期间,导演曾尝试在一场刺杀白袍巫师萨鲁曼的戏中,给老戏骨克里斯托弗·李提意见,他认为当匕首从后面刺入的时候,演员应该发出”啊!啊!”的声音。
但老爷子显然对此完全”不屑一顾”,当场就表示反对说:“被捅的那个人没办法那样喊,而是会发出类似呵呵的短促音”,老爷子为什么门儿清?因为他当年在二战时加入了英国LRDG(长距离沙漠部队),负责在撒哈拉沙漠跟隆美尔的部队作战。
▲克里斯托弗·李
另一种就是接近目标身后,左手迅速捂住敌人口鼻部位,同时右手以正握的刀刃尖部直插入敌人右侧颈部到底,然后再伴有搅动刀身。
至于心脏部位,则往往不是首选,因为这里被胸骨保护,保不齐一刀下去就被骨头挡住,而且人的心脏位置个体差异比较大,一刀击杀的成功率并不高。
当然了,在实战中,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所以你才会看到俄军士兵先把乌军士兵扑倒,然后一边用腿把乌军士兵锁住,一边用匕首往乌军士兵身上连续猛刺,这就是要确保击杀效果。
俄军之所以这么下死手,主要原因还是这次作战并不是大家印象里特种兵搞的“抓舌头”,也就是捕俘行动,而是一次典型的袭扰战斗行动。
我们知道,捕俘是为了了解敌方情况而捕捉敌方人员的侦察行动,多用在对采用其他手段无法查明的目标,或者为了证实某些重要情报的可靠准确性时采用。
▲真实的捕俘行动
一般来说,捕俘是要留活口的,除非途中出现突发情况,例如俘虏半路抵抗、逃跑,与敌遭遇不便押送时,才会把辛辛苦苦捕住的俘虏击毙。
而袭扰战斗行动则不同,袭扰就是以战斗、欺骗等手段扰乱敌人的作战行动、军心士气等的袭击,用这种行动消耗、疲惫、牵制、迷惑敌人,破坏其战斗准备,削弱其战斗力,迫使敌人企图暴露、分散兵力,实现掩护和配合己方主力部队行动的目的。
现在俄乌双方已经进入到了相持不下的阵地战阶段,那边的士气都不比对方高多少,这个时候,像视频中乌军的驻兵点应该是距离前沿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再加上还是在夜暗条件下,所以乌军士兵最容易出现疏忽麻痹。
俄军选择在这里用刀近距离刺杀一名乌军士兵的血腥场面,肯定会让乌军内部发生恐慌,毕竟谁也不想出去解个手就被人用刀把血放干了吧,人毕竟都有这种心理,一旦蔓延开来,对乌军的士气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想当年,张桃芳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冷枪运动中,用神乎其技的枪法把美军士兵打得根本不敢露头,吃喝拉撒只能全在壕沟和工事里解决,到最后无奈将秽物排泄在吃剩罐头里,远远丢在一边。
而俄军就这么潜伏到乌军的驻兵点近距离捅死一个,这给乌军的震撼可比挨狙击手的枪子儿来个痛快可大多了。
这个视频里还有一个点非常值得关注,就是俄军士兵披着的伪装衣,不知你发现没,在热成像镜头下,人是白色的,土地是黑色的,而俄军士兵身上一闪而过的伪装衣却是黑色的。
在前几天,网络上就开始流传了一个俄罗斯为狙击手研制冬季伪装斗篷的视频,据《环球军事》报道,这个项目是由三届实战射击世界冠军罗曼·哈利洛夫推动,斗篷外面缀满的白色布条,则可以帮助使用者在可见光条件下很好地隐藏在雪地当中。
而斗篷主材料则采用了看上去亮晶晶的蜂巢格面料,据称可以隔绝人体的热辐射,让使用者在热成像镜头下与环境融为一体,从测试的视频看的话,当人披上这个斗篷伏在雪地上之后,在热成像镜头中,确实跟雪地不太容易分辨,而旁边没穿伪装斗篷的人则白得发亮。
所以,军武菌推测,这个在前线潜伏的俄军袭扰小组,很有可能配备了类似的能防热成像侦察的伪装衣,毕竟乌军在西方的赞助下,这类热成像设备并不怎么缺乏。
那这个伪装衣是什么黑科技?
从视频中那个反光的蜂巢格面料可以推测出,这应该是一层金属膜,不知道大家用没用过求生毯,就是薄薄的一层铝箔做的那种。
其实,救生毯的原理跟咱们冬天穿的一些内层有反光膜的棉服或羽绒服一样,都是利用了金属膜的热反射效应,我们知道,光滑的金属膜会反射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X射线等。
像金、银、镍、铝箔或镀金属的聚酯、聚酰亚胺薄膜等,可以反射人体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阻断了热辐射,从而避免了人体热量在寒冷环境下流失,有些用在服装上的保暖里料甚至可以反射75%的红外射线,那么换个角度想一下,既然能把人体热辐射反射回去,不就不容易被热成像仪器探测到了嘛。
所以,说这种伪装衣也算不上是黑科技,只是好多棉服上用热反射材料太闷气,放到伪装衣上用,算是正好扬长避短了。
别看这个视频短短十几秒,但是看点却不少,从中我们也能一窥俄军特种作战行动的缜密程度,还有一些袭扰行动的技巧和装备,对于咱们来说也算是个有参考意义的战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