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缅甸曼德勒郊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宁静的乡村。
房屋墙壁上狰狞的裂缝,摇摇欲坠的电线,散落一地的天花板碎片,无不诉说着地震的威力。
更有一些房屋,已彻底沦为废墟,曾经温馨的家转眼间面目全非。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村民们被迫离开家园,带着仅有的家当——被褥、陶罐、孩子们的毛绒玩具,在街道边、绿化带,或是附近的Sein Pan Kyang Thit Kyaung佛寺寻求庇护。
这座佛寺接纳了至少800名来自周边6个村庄的灾民。
约二百平方米的大殿内,铺满了毯子。
按照当地习俗,人们脱掉鞋子,席地而坐。
老人们倚靠着墙壁休息,孩子们则捧着书本静静阅读,学校停课了,这里成了他们临时的课堂。
佛寺外,金色的佛塔四周,也搭建起了许多简易帐篷。
铁丝拉成的架子上,挂着香蕉、未干的衣服和安全帽,生活的气息和灾难的痕迹交织在一起。
地震发生后,佛寺的住持,51岁的伯努,立即拿出善款购买大米和蔬菜,再加上各方送来的物资,起初还能保证灾民一日三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善款逐渐减少,食物也从一日三餐变成一日两餐,再到一日一餐。
4月1日上午,果敢会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将准备好的饭菜送到了佛寺。
五名脸上涂着特纳卡、发间别着鲜花的缅甸女性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她们将一盒盒食物递到灾民手中。
每次物资送到,孩子们总是飞奔到发放点,但当发放开始时,他们又会自觉排队,礼让老人优先领取。
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下,蒸好的米饭不到两小时就会变馊。
伯努说,尽管食物匮乏,但也必须控制数量,避免浪费。
地震中,寺里那座建成110年的佛学院也未能幸免,变成了一片废墟。
伯努从废墟中捡起一截破碎的陶制排水管,“这是它建成时用的,从来没坏过。
”这座用黄泥砖和混合砂石搭建的佛寺,建成至今从未翻修重建,是伯努心中最珍视的存在。
幸运的是,学院门头的佛教图腾完好无损。
“这是这栋建筑的精华。
”伯努说道。
距离佛寺不远,是一座有着51年历史的消防站。
三名少年义务消防员正用推车拉着物资,其中两个孩子还穿着拖鞋。
他们身材瘦小,身高只有成年人的一半。
两个13岁的孩子是地震后被父母送到消防站的,最小的雷多只有7岁,是附近孤儿院的孤儿,他主动来到消防站帮忙。
消防站的亭子在地震中坍塌,但消防员们仍在坚持工作。
“从地震到现在,我们轮班出去救援,没有停过,但还是救不过来。
”一名消防员说道。
这座消防站装饰繁复,大量佛教风格的檐角和框架组成了一个近三层楼高的亭子,这里是接报警中心。
在当地,普通居民家中不允许使用过于复杂华丽的佛教装饰,“一般都是请一尊佛像,在家中念经。
佛塔和这类建筑不允许在居民家出现。
”消防员介绍说,消防站建筑上繁复的装饰和图案蕴含着吉祥的寓意,体现了当地人对消防员的尊重。
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地震中幸存了下来。
在屋顶坍塌前,她躲进了梳妆台下,一个多小时后被救出。
她家两层楼的房屋已成废墟,但她被埋得并不深。
她指着废墟,告诉人们她当时躲藏的位置。
中午12时51分,曼德勒全城拉响了防空警报,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
灾难面前,人们展现出了坚韧和互助的精神。
孩子们主动参与救援,父母送孩子去消防站帮忙,这些举动背后,是怎样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