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敢逆流而上投资印度建厂,因为它有着不为人知知的杀手锏

江上之云商业 2025-01-26 05:13:44

印度最近几年,让投资它的一连串跨国大企业,不仅颗粒无收,还倒欠印度一大票天价罚单,因此,一些人戏称印度为“跨国企业坟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一,对外企政策不稳定,频繁变化

印度对外企的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经常出现突然的大调整和变化。如在税收、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会在短时间内多次修改,这让跨国企业难以适应和规划长期的业务发展。政策频繁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外企的运营风险和成本,使得一些企业在焦头烂额应对之后,最终也无法适应,不得不选择及时止损撤离。

二,复杂的审批程序和官僚作风

在印度,企业要开展业务往往需要面对复杂冗长的审批程序,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层级,且审批效率低下。

官僚作风严重,一些基层政府官员素质不高,存在权力寻租、故意刁难等行为,这也给跨国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多项负担和困扰。例如,企业在办理各种许可证、执照时,可能会遭遇无端的拖延和不合理的要求。

三,税收问题

印度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且税务部门的执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人俗称,“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而如何把外企赚的大批钱留下来,印度税收部门可谓绞尽脑汁、功不可没!

不管你跨国大公司平时做的多么正规,企业多么守法缴税,但是,在印度,总有一款天价偷税漏税罚款适用于你!

以下是历年在印度被指控偷税漏税的知名外企名单以及天价罚款金额:

美国微软:2008年被印度以没交够税为由罚款70亿卢比。

芬兰诺基亚:2013年被印度税务部门以违反公平竞争为由罚款2.56亿美元。

韩国三星:2014年被罚2亿美元,2022年以逃税为由再次罚款2.12亿美元。

美国亚马逊:2022年以违反相关财务规定为由被罚款1.72亿美元,2023年被罚款37.5万美元。

美国谷歌:2022年因违反印度反垄断法,一周内两次累计罚款2.75亿美元。

OPPO:2022年被印度以逃税为由罚款5.5亿美元。

vivo:2022年被印度指控避税18.9亿人民币。

比亚迪:2023年,因“税费缴纳不足”,印度政府要求比亚迪补缴税费约6360万人民币。

德国大众:2024年,印度政府指控大众印度公司逃避进口关税,涉案金额高达14亿美元。

英国沃达丰:2007年,沃达丰用111.2亿美元收购了李嘉诚设在开曼的GPG投资公司,GPG拥有印度和记67%的股权。印度政府以收购未交税为由,先是向沃达丰开出20亿美元罚单,

后来,印度又出台可追溯50年的所得税法,将罚款提高到50亿美元。

沃达丰到国际法庭提起仲裁并获胜,但印度政府再次修改法律,修改了政府与电信公司之间关系的分成范围,导致沃达丰直接欠了印度政府几千亿卢比的费用。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沃达丰不得不债转股,将35.3%的股权转让给印度政府,沃达丰印度分公司就这样,被离奇的天价罚款,罚的倾家荡产,最后落入了一肚子坏水的印度政府手中。

小米:曾因被印度税收部门指控偷税漏税而被罚款65.3亿卢比,约合5.58亿元人民币。

印度财政部称在“查税风暴”中发现,小米印度公司在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向高通和小米移动软件公司汇付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但未将这些费用计入进口商品的交易价值,也未将进口的MI品牌手机及其零部件的特许权使用费计入该产品的应评税价值,存在涉嫌严重逃税行为。

另外,据印度政府向印度议会通报的数据显示,小米公司在2019-2023年期间累计逃税总额为113.799亿卢比。

此外,小米还曾被印度政府以非法转移资金为由冻结了555亿卢比资金。

四,基础设施薄弱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条件较差。这给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诸多不便,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运营难度。

或许,三一重工就是看到了印度国内基础建设极其薄弱,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才不顾一切地试图火中取栗,干一票大的!

五,劳动法规与用工问题

印度的劳动法规较为严格,对企业用工的限制较多。

同时,劳动力素质整体参差不齐,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此外,印度工会力量较强,有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争取权益的传统。工会组织工人罢工,以增强与资方谈判的筹码,提高工人在劳动关系中的话语权。

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印度三星大罢工事件,罢工时间从2024年9月9日开始,一直到10月16日结束,持续了37天。

最后未披露条款:对于工人要求的三年内将月薪从平均2.5万卢比提高至3.6万卢比、承认工会、实行双休制、每周工作不超35小时、员工身故时家属顶职、子女私立学校学费补贴等具体诉求,双方是否达成一致及具体的和解条款并未公开披露。

六,本土竞争与保护主义

印度本土企业,在一些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印度政府会采取一些保护本土企业的措施,这使得跨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困境。

如,印度曾对部分外企提出必须安排印度籍高管的要求,主要情况如下:

针对中企的要求:据《经济时报》报道,在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举行的会议上,印度政府高级官员向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提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等关键岗位要由印度籍人士担任。

对其他外企的影响:印度政府对在印度开立的公司,都会要求将公司的CEO、CFO、COO等核心高管换成印度人,比如三星、沃达丰等在印度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显示出印度政府有这样的操作倾向。

印度方面宣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在印外企的控制,促进本土人才发展,提升印度在企业管理中的话语权,推动“印度制造”等战略的实施,以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但是, 外企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慈善机构或培训学校,自己高管的任用自己不能拍板决定,那还玩个嘚啊?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2025年1月,三一重工在其位于印度普纳的90英亩制造基地上启用了一个先进的工厂。

该工厂年生产能力超过14,000台工程车辆,并支持每年超过100,000吨的强大制造能力,采用了先进的、以流程为导向的制造方法,展示了三一印度在提供高质量、可靠产品方面的专注。

据了解,三一重工早在2006年就投入6000万美元押注印度,建立了印度工厂。

另一方面,深受印度政府青睐的日本、德国的工程机械设备企业,在印度却鲜见其踪,都未在印度投资建立工厂。

想必,印度“外资坟场”的恶名还是让西方大公司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

为啥三一重工,敢铤而走险,逆流而上呢?

据多渠道了解打探,最后发现,原来三一重工手里,藏有最隐秘的杀手锏!

最后生死存亡一刻,这个杀手锏不仅能自保,还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背景

三一重工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其设备配备了远程监控和控制系统,能够实时追踪设备状态并进行远程操作。这一技术主要用于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用于远程锁机。

事件起因

1. 合同纠纷:前几年,印度向三一重工订购一批混凝土泵车和吊车等工程机械。

因印度信誉不佳,三一重工要求先付70%货款,印度答应后,三一重工供货。

随后,同样的印度式商业剧情又又又出现了!

不出意外,出现了货款纠纷。

交货后,印度方面以税款等问题为由,打算克扣剩余30%货款,拒绝支付尾款。

系统遭非法解锁

2016年,三一重工的远程监控系统曾被人非法解锁破坏,导致公司在印度近千台工程机械设备失去控制。

采取远程锁机措施

2. 多次催款未果:三一重工多次催款无果后,决定采取远程锁机措施,迫使客户履行合同。

事件经过

1. 远程锁机:三一重工为维护自身权益,在多次沟通无果以及面对监控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下,最终远程锁死了出口到印度的所有相关工程车辆设备,使这些设备无法使用。

2. 客户反应:设备被锁后,客户无法继续施工,导致项目延误和经济损失,客户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印度方面在得知设备被远程锁定后,曾扬言要自行破解,但得知主板的成本高于机械的两倍后,最终无可奈何。

3. 法律诉讼:客户将三一重工告上法庭,指控其非法锁机,要求赔偿损失并解除锁定。

4. 舆论关注:事件在印度和国际媒体上引发热议,公众对远程锁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展开讨论。

三一重工的立场

1. 合同条款:三一重工强调,合同中明确规定了远程锁机的条款,客户未履行付款义务,公司有权采取相应措施。

2. 技术保障:公司表示,远程锁机是为了保护自身权益,防止恶意拖欠,且锁机不会对设备造成永久损害。

3. 法律支持:三一重工认为其行为符合合同法和国际惯例,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事件结果

1. 法庭裁决:印度法院初步支持三一重工,认为其行为符合合同约定,客户需支付欠款后才能解锁设备。

2. 和解协议: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客户支付部分欠款,三一重工解除锁定,设备恢复运行。

3. 行业影响:事件促使工程机械行业重新审视远程控制技术的使用,部分公司修改合同条款,避免类似纠纷。

总结

三一重工在印度的远程锁机事件,凸显了远程控制技术在商业纠纷中的应用及其引发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尽管三一重工最终在法律上占据上风,但事件也提醒企业在使用此类技术时需谨慎,确保合同条款清晰,避免损害客户关系和公司声誉。

三一重工官司打赢了,自己手里藏有独门绝技杀手锏,感觉手里有了“免死金牌”,可以在世界横着走了!

于是,又开始逆流而上,在印度投巨资建厂。

但是三一重工的此举,还是遭到众多国内民众的质疑和反对。

因为印度方面对我们的态度一直很不友好:

政治领域

边界争端方面强硬:长期以来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持不合理立场,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等地区存在领土诉求,频繁在边境地区挑起事端,如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

国际事务中唱反调:在上合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有时会对我国提出的倡议或合作项目表达反对或进行阻挠。如印度外长苏杰生公开指责中巴经济走廊侵犯印度主权,试图将上合组织的关注点局限于反恐,以阻止中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领域

限制中资企业:印度中央政府发布规定,要求各邦政府在与“敌对国家”企业建立商业关系前必须征得中央政府批准。还对与中国有商业往来的企业实施审查,限制中巴企业参与印度政府采购项目。

封禁中国应用:自2020年以来,印度以所谓“国家安全”等为由,多次封禁大量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包括抖音国际版TikTok、微信等,给中国企业在印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当然,近期中国暂缓出口关键领域设备和技术的消息也引发印媒热议。

从印媒报道来看,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出口限制举措并非是针对印度一个国家,而是将镓、锗和锑等两用物项,以及稀土提炼和加工等技术、机械设备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中。

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发布的报告称,我国这些出口限制遍布电子、太阳能产品和电动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因为中方的出口管制政策,印度相关行业的公司和工厂正遭受延误或生产中断。

就是不知道,三一重工投资印度建厂,我们相关部门是不是认真审查了?

是不是存在帮竞争对手加快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基础建设?

会不会最终赚了钱,还是带不回家?

希望中国企业三思而后行!

0 阅读:0
江上之云商业

江上之云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