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通过解读里耶秦简,发现秦始皇时代只吃两餐,都吃些什么呢?

云帘逸仙 2024-10-12 17:18:02

文|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千古一帝,创造了多少伟业,又留下了多少谜团?

他修建了万里长城,铸造了兵马俑,但你可曾想过,这位“一统天下”的君王,每天吃些什么?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里耶秦简中,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秦朝百姓,竟然一天只吃两顿饭!

不仅如此,秦人的饭桌上,小米饭、野菜和烤肉,就是全部菜色,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秦代饮食的想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秦人如此“节俭”?他们的一日二餐,又有哪些门道?

秦汉君臣们的养生

千百年前的秦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太多的惊叹号,这个雄踞一方的王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和严谨的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然而,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老百姓的吃喝却是怎样的光景?

说起一天三餐,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但在秦朝,可不是这么回事,那时候,人们只吃两顿饭,早上一顿,晚上一顿,中午是没有饭吃的。

你别说,这还真不是因为穷。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农业并不发达,粮食产量有限,所以朝廷就规定,一日只吃两餐,以免浪费粮食。

那吃什么呢?在秦朝,主食就是小米,听起来可能有点寒酸,但在当时可是最常见的农作物。

不过,小米做出来的饭,口感还是不错的,软糯香甜,对秦人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至于肉食,那可是稀罕物。没有养殖业,肉类基本靠打猎获得,所以,老百姓家中很少有肉吃,顶多是逢年过节,才能尝尝肉的滋味。

再说蔬菜,在秦朝也不太丰富,许多我们熟悉的蔬菜品种,都是后世才传入中国的。

秦人餐桌上的青菜,主要是一些野生蔬菜,如野菜、蕨菜等,口感清淡,营养价值也不高。

说到做饭,秦人的烹饪手段也十分简单,他们没有油,也没有铁锅,煮和烤是最主要的烹饪方式。

把食材放到水里煮熟,或者用明火烤熟,就是一顿饭了,调味就更简单了,顶多放点盐,味道清淡得很。

在这样的条件下,老百姓的日常饮食可想而知了,一碗小米饭,一碗白开水,再配上一些煮熟的野菜,或者偶尔来点烤肉,就算是一顿丰盛的饭食了。

即便是这样简朴的伙食,老百姓也不敢挑三拣四,毕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以上内容参考自澎湃新闻2024年9月13日关于“信奉黄老的秦汉君臣们”的报道

古代人的饮食观

提起秦汉时期,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是开疆拓土的汉武帝。

说到主食,在秦汉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从最初的“五谷”,到后来的“九谷”,粮食作物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小米、大豆、小麦、高粱……各种主食轮番上阵,老百姓的碗里,再也不是清一色的小米饭了。

在肉食方面,也是一个字,那就是“多”!猪、牛、羊、鸡、鸭、鱼、虾……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在宫廷里,更是出现了“八珍”的说法。这“八珍”,可不是一般的珍馐,而是鹿脯、熊掌、猩唇、驼峰等山林野味。

吃蔬菜,在秦汉时期也颇讲究,江南的莲藕,云梦的芹菜,可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尤其是莲藕,清脆爽口,营养丰富,在当时可谓是蔬菜界的“熊掌”。

不过,论起最时髦的蔬菜,非蘑菇莫属了,那时候,蘑菇可是山林里的珍宝,能吃上一口,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酒文化,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最初的低度水酒,到后来的葡萄美酒,再到五花八门的酒器,无不彰显着秦汉人的品味。

当时,饮酒可不只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在宴会上,主人敬酒,宾客饮酒,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酒文化也由此而生。

说到饮品,怎能不提茶?没错,在秦汉时期,茶已经开始走上百姓的餐桌。

尤其是巴蜀地区,茶文化发展得格外兴盛,当地人喜欢在茶里加入姜、枣等佐料,饮用时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除了饮食本身,秦汉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十分讲究,宴会上,座次的安排,饮食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主人要坐在正北方,宾客按身份高低依次入座,饮酒时,也要先敬主人,然后依次敬其他宾客。

这些礼仪,体现了秦汉人对饮食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们的社会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的进餐方式,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一人一个小案几,这就是所谓的“分餐制”。

除了饮食和礼仪,秦汉时期的饮食器具也是一大亮点,从玉杯到青铜鸟柄杯,从镏金凤鸟铜钟到陶制酒器,每一件器具,都彰显着秦汉人的审美情趣。

这些器具,不仅实用,更是艺术品,体现了秦汉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纵观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从主食到菜肴,从点心到酒茶,从礼仪到器具,无不体现着秦汉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坐在餐桌前,享受着各式美食,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人,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饮食生活。

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下次,当你端起一碗米饭,夹起一筷子菜,不妨想想秦汉先民们的故事。

他们的饮食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吃的智慧”。

以上内容参考自上观新闻2022年8月28日关于“中国哪个朝代的人最会吃?一起看看‘舌尖上的历史’”的报道

舌尖上的历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从来就不只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提起古代饮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药食同源”。

没错,在古人眼中,食物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养生之道,“药食同源”的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在古人看来,食物与药材一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有其独特的养生功效。

因此,在古代饮食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药材的身影,人参、枸杞、当归、陈皮……这些药材,在古人的餐桌上可谓是常客。

他们或煮或炖,或入菜或入羹,将药材的养生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古代饮食的养生之道,可不仅仅体现在食材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是古人总结出的饮食养生原则。

所谓“因时”,就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结构,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

古人认为,不同的季节,人体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所谓“因地”,就是根据地域的差异,选择适宜的食材,南方水土湿润,宜食清淡;北方水土干燥,宜食滋补。

所谓“因人”,就是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

“老者宜温,少者宜凉”,“男食肉,女食草”……这些饮食原则,都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除了养生,古代饮食还崇尚一种高雅的情趣,在古人眼中,饮食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

品茗论道,酒酣耳热,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大乐事,在他们看来,饮食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当然,古人也十分反对铺张浪费的饮食之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古人对饮食的基本要求。

在他们看来,饮食应该精致而不奢靡,讲究而不铺张,过度的饮食享受,不仅有损身心健康,更有违儒家的节俭美德。

有意思的是,不同时期的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秦汉时期,饮食文化雄浑大气,如同时代的风貌。

唐宋时期,饮食讲究精致典雅,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到了明清,饮食文化更是百花齐放,创新不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代饮食的智慧,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

以上内容参考自人民网2024年9月6日关于“古人是怎么看待饮食的?”的报道

结语

从里耶秦简中,我们窥见了秦代百姓的饮食生活:一日二餐,小米为主,野菜充饥,烤肉充饥。

这样的伙食,在今天看来或许过于简陋,但在当时,却是最朴素的生存之道。

秦人的饮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个时代,崇尚简单,倡导节俭,人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秦始皇统一天下,何尝不是从这一碗小米饭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秦简中,那碗小米饭带给我们的启示。

2 阅读:33

云帘逸仙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