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制冰的电器,古人是如何“用冰”的呢?

云帘逸仙 2024-10-11 17:00:31

文|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炎炎夏日,空调、冰箱等现代制冷设备带来的清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古代,没有这些便利的制冰电器,古人又是如何“用冰”过夏的呢?

原来,早在公元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采冰官职“凌人”,负责冬季采冰,夏季供应宫廷。

在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你的更迭之后,到了宋朝,民间冰品产业蓬勃发展,“冰酪”“冰鲊”等冷饮遍布大街小巷……

从冰窖到冰鉴,从冰酒到冰点,古人没有电器,却有智慧,没有制冷技术,却有创意。

他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冰,将冰块“打”出来,将冰品“想”出来,用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演绎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冰爽人生”。

那么,中国古人制冰究竟有多么巧妙呢?

古代用冰历史悠久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空调、电扇、冰箱,这些现代人抗暑的利器,在古人看来,可都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

那么,没有这些“高科技”,古人是如何过夏天的呢?

说起古人避暑,不得不提到“冰”,没错,早在公元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有了储冰过夏的智慧。

据《周礼》记载,当时宫廷里专门有个叫“凌人”的官职,负责采冰、藏冰的工作。

到了隆冬腊月,凌人们就会带着伐冰工具,来到冰封的湖面上,开凿冰块,这可不是件轻松活,常常要连续数日,才能采集到足够的冰储存。

采回的冰块,会被运到专门的冰窖中,冰窖修建在阴凉通风处,墙壁厚实,还会用草木灰等材料填充,防止冰块融化。

就这样,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冰,被小心翼翼地码放在冰窖中,静待夏日的到来。

夏天一到,宫中便会启用冰窖,宫人们从中取出冰块,或是用来制作冰镇饮品,或是直接放入食盒中,给食材“贴身降温”。

据说,周王室的筵席上,最爱端上一道“醴泉”——以冰镇过的美酒,口感清冽爽口,连喝个痛快都透着一股贵气。

不过,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能享用冰块的,也就只有王公贵族,寻常百姓家中,是断然见不到冰的影子的。

直到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才渐渐兴起了冰品买卖,街头巷尾,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冰镇梅子汤!”看得人眼馋。

除了吃冰,古人的避暑方式,还有讲究环境的“纳凉”,所谓“纳凉”,就是到户外乘凉纳爽,消解暑气。

这在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中,可是一项很有格调的消夏活动。

最理想的纳凉地,要数那湖光山色之中的园林楼阁了,贵胄们常在此设宴开“避暑会”,或泛舟湖上,或临窗品茗,或席地而坐,吟诗作赋。

美酒、佳肴、曼妙乐声,再加上怡人的景致,自然心旷神怡,暑气全消。

文人骚客,更爱在此酣畅淋漓,留下许多千古佳句,这些都是避暑会上的即兴之作。

而这样的园林楼阁,自然不是寻常人家能建得起的,不过,就算是普通百姓,也有他们的消暑妙招。

比如,在院中搭个简易的凉棚,铺上竹席,再在四周种上芭蕉,这就成了天然的“避暑圣地”。

傍晚时分,三五邻里,聚在凉棚下乘凉纳爽,天南海北地聊着,孩子们追逐嬉戏,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

再煮上一壶冰镇的酸梅汤,那滋味,别提多惬意了。

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从冰窖到园林,从食冰到纳凉,中国人避暑消夏的智慧,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今,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清凉时,也不妨回想一下古人那些趣味盎然的消暑之道,或许,也能从中汲取一份夏日的情趣。

以上内容参考自澎湃新闻2022年7月18日关于“热热热!古人如何用冰解暑?”的报道

那么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究竟是如何制冰的呢?每个朝代制冰的方法又有何不同呢?

古代制冰法的变迁

可别以为吃冰解暑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享受冰品的清凉滋味了。

当时,在贵族阶层的筵席上,一道“冰镇米酒”可谓是压轴大菜,这道菜的制作,可不是简单地把米酒放进冰箱里冰镇那么容易。

毕竟,那时候哪有什么电冰箱呢?古人的智慧可不能小觑,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鉴”的器皿,堪称古代的“移动冰箱”。

这种“鉴”,通常由青铜制成,外形美观大方,两层的设计很有讲究。

外层盛装冰块,内层盛装米酒,利用冰块的低温,让美酒在短时间内降至最佳饮用温度。

据说,春秋时期的名相晏婴,就特别爱用这种“鉴”来冰镇米酒,一边品酒,一边议事,别有一番风味。

到了唐朝,冰镇饮品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在长安城里,就流行着一种叫做“酥山”的冰品,堪称古代的“冰淇淋”。

这“酥山”的做法,可比现在的冰淇淋讲究多了,先是取上好的牛乳,熬煮至浓稠,再加入砂糖、蜂蜜等调料,搅拌均匀。

接下来,才是制作“酥山”的关键一步,师傅们会把熬好的奶糊,用勺子一点一点地淋在冰面上,凝结成一朵朵雪花状的小点。

这些小点,经过反复淋凝,渐渐堆积成型,宛如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山”,最后,再在“雪山”周围装点上新鲜时令的瓜果,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据唐人记载,这“酥山”入口即化,甜美爽滑,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唐玄宗时期的大诗人王维,曾这样赞美酥山:“琼酥缀玉盘,颜色逾霜雪”,可见其美味程度,令人向往不已。

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唐末,夏季食冰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属享受,民间也开始流行起来。

而到了宋朝,制冰售冰已然成为一项颇具规模的产业,在京城汴梁,大大小小的冰铺遍布街头巷尾,出售着各色冰镇饮品和冷冻甜点。

在这些冰铺中,最受欢迎的,当数那一碗碗晶莹剔透的“冰酪”。

这“冰酪”,可不是普通的牛奶冰淇淋,它的原料,是上好的水牛奶,先把水牛奶熬煮浓缩,再加入糯米粉增稠,最后放入冰窖中冷冻而成。

“冰酪”的口感,绵密细腻,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再配上一勺蜜饯果脯,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据说,就连南宋皇帝赵构,也对这“冰酪”情有独钟,夏日里,常常召人进贡,以解暑热。

除了“冰酪”,宋朝还流行一种叫做“冰鲊”的冷饮,用新鲜荔枝捣烂,加入冰糖、淀粉等,再放入冰窖冷冻,就成了一碗晶莹剔透、酸甜适口的“冰鲊”。

据说,南宋时,大诗人陆游的夫人唐婉,在炎炎夏日,常常制作“冰鲊”,让诗人在案牍劳形之余,也能享受片刻清凉。

从春秋到宋朝,从冰镇佳酿到冰甜冷饮,中国古人在制冰品、享冰品上的创意和智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没有现代冰箱的便利,却能凭借朴素的制冰技艺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美味清凉的“冰爽时光”。

以上内容参考自大河网2023年7月21日关于“‘冰箱’、吸管杯……被古人的避暑神器种草了”的报道

结语

古人“用冰”的智慧,从未停止给我们惊喜,他们没有电冰箱,却有储冰的冰窖;没有制冷技术,却有“打冰”的功夫。

他们用“冰鉴”制作冰镇佳酿,用牛乳雪糕堆砌出晶莹的“酥山”,用新鲜时令水果做成冰糖葫芦。

如今,现代科技让“制冰”变得简单易得,但古人那种围绕“冰”所展现的生活情趣和想象力,却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学习的。

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古人的制冰方法呢?

0 阅读:3

云帘逸仙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