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雷军“All in”,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豪车梦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交付难题。
40周,这是预订了小米SU7 Ultra的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
漫长的等待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炫酷的碳纤维机盖里。
雷军在一场直播中透露了SU7 Ultra的交付困境。
超过六成的用户选择了碳纤维材质的机盖和尾翼,追求极致性能和外观。
这股“碳纤维”风潮却让小米始料未及,产能瓶颈成为阻碍交付的关键因素。
小米甚至一度尝试劝说用户修改选配,但最终收效甚微。
“帅是一辈子的事”,用户们的执着也让小米陷入了两难境地。
碳纤维,这种以轻量、高强、耐高温而闻名的材料,一直是航空航天和赛车领域的宠儿。
如今,它也逐渐成为高端汽车的象征。
从极氪001 FR到昊铂SSR,再到仰望U9,越来越多的国产性能车开始采用碳纤维材料。
小米SU7 Ultra也不例外,甚至更进一步,将碳纤维应用于大面积的车身部件。
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从石油中提取的丙烯腈,经过高温低温碳化,最终变成一根根类似头发丝的碳纤维。
这些纤维柔软而脆弱,需要经过复杂的编织工艺才能具备一定的强度。
而碳纤维的“各向异性”特性,也决定了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差异,这为后续的生产制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碳纤维的“铺层-封装-热固-打磨-喷漆”等工序,大部分仍需依赖人工操作。
以铺层为例,为了保证零件的强度和碳纤维纹路的完整性,工人们需要根据受力情况,以精确的角度将碳纤维布料逐层叠加。
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正是碳纤维产能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人工成本高,材料限制也是一大难题。
将碳纤维布料固化成型的树脂,高端产品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树脂的性能还有待提升。
这使得高端碳纤维材料的供应链并不稳定,进一步制约了产能的提升。
此外,碳纤维的生产周期也相当漫长。
小米SU7 Ultra采用的热压罐真空成型工艺,需要将碳纤维和树脂的混合物放入模具中,抽真空后送入热压罐进行高温烘烤定型。
据悉,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需要在热压罐中停留6个小时,加上之前的铺层和后续的喷漆工序,一套模具一天仅能生产一个机盖。
尽管小米已经雇佣了大量工人,并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但面对用户激增的需求,产能仍然捉襟见肘。
40周的等待,既是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期待,也是小米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产能困境,小米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增加生产线、改进工艺流程、与供应商加强合作,都是小米正在努力的方向。
雷军和小米的这波“碳纤维”尝试,或许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自动化进程,但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验证。
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漫长的等待,高昂的维修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碳纤维材料一旦发生磕碰,往往需要整块更换,维修费用相当高昂。
追求性能与美观的同时,也要做好承担相应成本的准备。
小米SU7 Ultra的交付难题,折射出高端制造业面临的普遍困境。
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能,如何平衡用户需求与生产成本,都是摆在小米面前的难题。
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碳纤维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你认为小米该如何应对这场“碳纤维”危机?
高端材料的应用,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