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春节的余温尚未散去,淮宿蚌城际铁路宿州西站施工现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数百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旅客通道浇筑和路基附属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的轰鸣声与钢筋碰撞的铿锵声交织成一首“基建交响曲”。这座总投资28.45亿元、由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站前II标段工程,在完成桥梁下部结构后,正全力冲刺无砟轨道及桥梁附属工程,向着2026年6月通车的目标稳步推进。这座车站的建成,将与宿州东站形成“东西双翼”,推动宿州成为安徽省首个“双高铁枢纽”城市,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攻坚克难:技术赋能下的工程加速度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支点,淮宿蚌城际铁路宿州段建设面临地质条件复杂、交叉施工频繁等挑战。项目团队采用“BIM+智能监测”技术,对站场路基进行三维建模和实时沉降监测,将填筑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在无砟轨道施工中,引入CRTSⅢ型板式轨道系统,采用全自动精调机器人,使轨道平顺度达到0.3毫米/10米的高标准。数据显示,当前工程日均投入施工人员超800人、大型设备120余台,16个工点同步推进,路基填筑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较原计划提前23天。
数字解码:28.45亿投资的战略深意
宿州西站28.45亿元的总投资背后,蕴藏着多重战略考量。从区域交通布局看,该站建成后将实现1小时直达合肥、南京,2小时贯通徐州、武汉,使宿州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的“黄金十字路口”。经济测算表明,项目可带动周边12.6平方公里土地开发,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年物流吞吐量提升至800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西站与既有东站形成的“双枢纽”格局,将分流60%的过境客流,使宿州高铁运能提升至日均3.8万人次,彻底扭转皖北地区铁路运力不足的困局。

枢纽经济:重塑皖北发展新格局
双高铁枢纽的建设,正在重构宿州的城市基因。从空间维度看,西站所在的宿州高新区将崛起集商务会展、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高铁新城”,与东站周边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产业互补;从时间维度看,项目通车后,宿州至蚌埠、淮北的通勤时间将压缩至20分钟,推动三市共建“皖北半小时经济圈”。据测算,“双枢纽”每年可为宿州带来超200亿元GDP增量,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概率提升47%,更将激活皇藏峪、泗县运河遗址等文旅资源,预计年旅游收入增幅达35%。
未来图景:从交通动脉到城市命脉
2026年通车倒计时900天的节点上,宿州西站的建设已超越单纯的基础设施范畴。其无砟轨道采用的低碳混凝土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800吨;站房设计的“汉风楚韵”造型,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钢结构完美融合;智慧车站系统集成5G、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刷脸进站”“无感通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宿州赢得“交通强省建设试点城市”的称号,更使其成为全国中小城市高铁枢纽建设的样板工程。
当2026年盛夏的第一列高铁从宿州西站驶出,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将完成从“中原粮仓”到“枢纽门户”的华丽转身。淮宿蚌城际铁路的建设,不仅是钢轨与混凝土的延伸,更是皖北振兴的强劲脉搏。它用速度重新定义空间,以枢纽重塑经济版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中,书写着属于宿州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