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田这个品牌,我个人是有一些特殊感情的,因为我人生中的第一台车,就是一台手动挡的本田锋范。
它用着老式SOHC的1.5L机头,一样也是带有VTEC的,加上随心所欲的5MT,手感轻便自带吸入感……很快,在它的熏陶之下,我练出了惊人的手速,尤其是2挡升3挡的动作,犹如切黄油一般丝滑,还学会了压榨转速享受“爆TEC”的快感——毫无疑问,那是我刚毕业后青年时期最大的快乐源泉之一。
唯一的遗憾,就是因为要顾及到家里人对于三厢车的审美,以及对“地球梦”发动机积碳问题的顾虑,没有上GK5的三代飞度,不然快乐或许还能加倍。可以说,我对汽车的认知、对驾驶的理解,最早都是通过它来建立的。
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汽车的认知,逐渐从日系慢慢扩展到了德系、美系、法系、国产……随着性格的成熟、阅历的沉淀,选车的风格也渐渐倒向了大众。但是,每当试驾到本田系的车型的时候,总免不了会有嘴角上扬的一刻。
癫狂的初代思铂睿、顺滑的十代混动雅阁……无论本田怎么变化,对于驾驶乐趣的追求,始终是刻在本田的基因里的。
直到现在,虽然如今的本田,或许已经不再像十年前一般,能让人感受到新潮甚至激进的气息,也难再有当年众星捧月一般的待遇,但是它的骨子里,依然保留着对享受驾驶的追求和渴望。
这一次的主角,是广本版的“十一代思域”(FL1)——型格(INTEGRA),240 TURBO CVT科技版。
如果对型格这个中文名字感到陌生的话,那么它的英文名——INTEGRA,相信很多所谓的JDM粉丝会更熟悉。作为一台在上世纪80-90年代活跃的双门平民跑车,它的“本体”如今依然活跃在很多南方的民间赛车场上。当然,如今这款跑车早已失去了“正统”的继承者,留下的名字被本田在海外安置在了讴歌的紧凑型轿车上。
而在国内,精明的广本会把它的名字捡了起来。
作为东本版思域的“姊妹车”,它在广东的能见度甚至比“正版”的思域更高一点。一方面,受到“日系车大本营”的影响,对于广汽的做工,本地消费者的认同度会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思域的名气相对来说更大一些,作为衍生车型的型格,在市场上的优惠普遍更大,性价比优势也更明显。
还有一点就是,型格无论是三厢还是两厢版本,都保留了最低配的手动挡版本的车型,而“同门的“正牌”思域是没有的,这是一个无论“真车迷”还是“键盘侠”都会打出好评的举动。
在造型上,型格相对于思域的差异,依然很“传统”地集中在了“改头换尾”上,无论是前脸还是尾灯的设计,细节上相比起原版的思域都更锐利、更具有攻击性。
然而,由于这一代思域的整体设计是出自日本本土团队之手,相比起出自美国团队设计的十代思域保守了很多,失去了往日那种有着明显前倾的俯冲姿态,也没有了凌厉的线条,单纯的“缩水雅阁”的造型,显得平实而单调。所以单纯的“Facelift”,在我看来反而没有原版车型显得协调。这一代的思域,似乎已经不是昔日的那个小轿跑了——更像是台普普通通的家轿。
至于细节做工上,没有原版思域的对比,是否真的要比东本优秀就不得而知了。单纯从实车来看,两侧车身接缝、相邻面差的左右对称性还是不错的,前后门的车窗外水切的对齐也做得很好,但是一些局部的缝隙控制只能说做得比较平庸,譬如油箱盖等处。所以也没必要对广汽本田的做工过于“迷信”。
内饰的做工,在三年前甚至还被一些人视作精致的代表,只不过放到如今和一些同价位的国产车型相比,显然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设计上相比十代更保守,某个意义上算是个倒退。钢琴烤漆面板的面积显得很克制,好在简洁的设计,加上实体键的点缀,让整个座舱的观感不至于太廉价。中控台上表面用手按压也没有明显塌陷或者异响的地方。
不过露馅的地方也不是没有,门板的刚度依然是老样子,关上车门、车窗完全升起之后,门板上沿的“抽搐”依然是本田的传统艺能了。另外,Console上覆盖的仿碳纤面板看上去反而显得有些廉价,我个人觉得还不如直接用一些暗色的磨砂材质可能会更好。
空调面板也是最为传统的样式,旋钮的档位带有很清晰的阻尼感,让人想起了以前的奥迪,不过外围一圈是可以轻轻晃动的,略显松旷。
空调出风口被隐藏在了横贯式的蜂窝面板内,减少了视觉上的单调性。用于调节风向的小拨杆,手感带有明显的阻尼感,甚至还有清晰的“嗒嗒”声。
方向盘造型相比起十代更立体化,但是看上去也显得更保守。但是大量的实体按键,在如今的新车上显得很是珍贵。多媒体的操作区域在左边,巡航的操作在右边,从实际使用的频次上来说对调过来会更适合。而且原本就不大的车机屏幕上,还依然保留了多媒体的切换旋钮,这种设计冗余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必要性不大,或许是方向盘和车机的团队在做需求的时候没打磨好吧。
背后的拨杆要给一个好评。譬如转向灯拨杆在轻压、重压之下的阻尼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挡位非常清晰,而且拨动时的手感也很紧致。这对于盲操时的可感知性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如今不少厂商几乎将实体键视作降本大敌,连拨杆都想“消灭”掉,所以这种对于盲操便利性的阻尼设计,在很多20万以上的国产新车中已经难得一见了。
型格的总布置,也是非常典型的本田风格,尤其是座椅的H点很低。加上只有105mm的离地间隙,打开车门将主驾放到最低点后,以我1米74左右的身高,稍微弯腰手就能直接够到地面,这也是某位车评人在测评运动型车的时候很惯用的经典动作。方向盘的四向调节行程也很大,所以能轻松获得一个非常靠近整车中心的超低坐姿。
而发动机的前舱盖高度压得更低,加上车窗的下沿线也很低,所以哪怕姿态已经调得像坐在浴缸里一般了,前方的视野依然非常开阔,并没有欧洲车那种被座舱环绕其中而带来的所谓“战斗气息”。
座椅的填充很是厚实,连同两翼也是,支撑性十足的同时,舒适性也相当不错。而且腰托没有过于凸出,没有以往的“水蛇腰”问题了。
至于后排的空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已经不能算宽敞了,腿部空间在前排调整好之后,也不过两拳不到的水平。但是这个后排日常家用还是足够的,坐垫的角度很合适,而且长度也足够撑住大腿,前排座椅调到最低也能有充裕的放脚空隙,加上头部做了挖空处理,所以承托能力、舒适性方面并不算差。只是没有中央扶手,靠背的角度也略显直立,另外就是中央的隆起比以往的历代车型更高一些。
动态一直都是本田的免检项目之一,但是以往的本田,总会给人留下一个“颠硬吵”的印象,尤其是思域和飞度。伴随着喧闹的发动机声和外部噪音,本田的癫狂形象也是由此建立的。然而到了这一代的思域/型格上,你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毛躁了,相比起以往成熟了不少。
首先是动力系统的运转品质。同样的1.5T+CVT的经典组合,来到这一代车型上,低速的时候存在感竟然变得非常低。冷启动时的声音相比起十代(FC1)小了不少,在车厢里几乎感觉不到什么震动,自动启停工作的时候甚至有些悄无声息。滑行时的车速维持能力也一直在非常出色的水平,以至于低速在市区巡航时,会有种身处于混动车中的错觉。只是AUTOHOLD没有记忆功能,每次上车都要手动开启,显得有些繁琐。
动力输出的线性度也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油门开度低于50%的领域,表现出来的水准甚至可以和宝马祖传的2.0T(B48)+8AT的组合媲美了,几乎没什么延时,踩多少给多少,这还是最为节能的ECON模式状态。即便关掉ECON,在单纯的D挡状态下,发动机的转速变化也并不大,响应性同样没有太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以往在Tip-in/Tip-out状态下,CVT内部的抖动也完全消失了,搭配上近乎完美的中低速油门标定,日常在市区和国道上超车时显得得心应手,根本不用担心涡轮迟滞导致响应慢半拍的问题。
只是在全油门输出的状态下,CVT的弱点才会暴露出来,全力冲刺的过程没有传统涡轮车那种很强烈的推背感,整个过程平顺而波澜不惊,更像是台2.0L的自吸动力。倒是氛围感营造得还算不错,3500转之后VTEC爆发出的天籁之音依然健在,如同大排量摩托车一般浑厚的嗓音,搭配CVT模拟的升挡转速波动,只是缺少了强烈的加速度体感,而且车厢的细微共振也被控制得很好,给人的感觉就像单纯在听电子模拟声浪一般。
底盘的表现同样变得更成熟了。转向上,虽然骨子里仍保留着非常运动的底子,虚位很小,且得益于可变转向比的转向机,从左往右打满也才不到2.5圈,加上依然非常大的回正力矩,让它在山路里依然非常灵活。但是在感官上,无论是随角度的增益还是随车速的增益,过渡都极其平滑。手感略重的同时又能保证不错的路感,高速上稳定性很好。本田的转向,一直以来都是很值得信赖的。
悬架的表现也一如既往地维持着本田特有的味道。
车身保留着一定侧倾的同时,也保留了很好的响应性,车头很愿意入弯,尾部跟随性依然不错。加上敏捷的转向、线性度一流的刹车,在山路里劈弯依然得心应手。
滤震方面,它对于路面的小颠簸、起伏的控制都做得很好,虽然不能达到完全“烫平”路面的能力,但是在过滤掉大部分振幅的同时,悬架收住车身的速度足够敏捷。然而对于比较高的减速带,这套悬架就有点无能为力了,虽然振幅依然能控制住,但是振动的冲击几乎没什么过滤地直接灌进了车厢,而且也会暴露出一些松散感。
不过,这副底盘更大的短板,还是在于轮胎。它用的横滨ADVAN dB,是主打节能和静音、兼顾操控的。然而节能似乎做到了,静音方面却没什么效果。虽然在低速巡航时整个车内的静谧性还是不错的,然而一旦车速上来之后,本田的底子就暴露了。尤其是高速的胎噪,时速过了80km/h之后,“隆隆”的滚动声夹杂着一些风噪声都毫不留情地灌进车厢里。反而是215 55/R16的尺寸,看似保守,实际上操控时的响应性一点也不差,高达55%的扁平率也没太影响悬架的侧偏刚度。
最后简单谈谈这台车的驾驶辅助功能。型格的硬件方案,比起主流的1R1V更加简单,只有一颗前置摄像头,加上倒车影像的摄像头,连超声波雷达都没有,就撑起了ACC、LCC、AEB等一套基础的L2驾驶辅助功能。也就是说,理论上它是有L2的能力的。然而在功能的封装上却依然是很传统的L1驾驶辅助的形态,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等功能仍然需要要分别开启。
不过实际在高速上用起来,只要天气不是太差,同时前车间距调整不太激进的话,系统的体验还是不错的。尤其车道居中的能力很强,要干涉的话需要比较大的力矩,而且加减速的过程非常顺滑,姿态也平稳。并线辅助的敏感度很高,并没有因为传感器的缺失而变得“又聋又哑”。对于大货车也有额外的识别能力,只是没有避让功能。
甚至驾驶辅助的HMI渲染也做得非常流畅,帧数非常高,渲染的清晰度也很好。只是液晶仪表的HMI采用了很传统的双圆表造型,而且没有主题切换,所有的信息都“堆积”在仪表上,甚至安全带提示这样的信息还是常驻的,行车时根本没有参考价值——总之,流畅的画面,掩盖不住老气的设计。
驾仕总结:这是一台变得有些内敛的驾驶者之车,设计保守、硬件配置能抠则抠,性格上似乎也变得更沉稳了一些,但是骨子里依然有着非常凌厉的锋芒,动态性能依然出色,人机交互的设计恪守原则,做得一丝不苟,而且不失乐趣。
如同昔日的少年换上了一套朴素的工服,但是细细观察,依然能够发现衣衫之下发达的肌肉,而且上了球场后身手依然矫健。在10万元价位以内,它依然是旧时代纯燃油车的极致之选。
可惜的是,再完善的作品,依然是旧时代框架下的产物。纯粹而保守的它,给不了新一代年轻人更多维度的价值了。
其实,早在新能源崛起的时代之前,本田就已经有走向保守的倾向。近年来,放眼全球,本田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做出像NSX、S660、CR-Z这样独具个性,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了。
除了i-MMD之外,本田也很久没有在市场上掏出更多让人亮眼的新技术——那个勇于创造、激情四射的本田,如今就像哑火了一般。“极致理工男”的标签,已归为比亚迪所有,让人不禁一声叹息。
(END)
咩都好,就是垃圾行人保护弹机盖烦人!
垃圾,去看了12.99万一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