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张爱萍落难,粟裕病中托人带话:快去找“老鬼”,他能救你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5-02-14 11:30:42

1975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

张爱萍在复出后积极开展工作,却又陷入了艰难的处境。

在病中的粟裕听闻此事后,心急如焚。

粟裕深知张爱萍的为人,在病榻上辗转难眠,思索着如何帮助这位战友。

最终,粟裕托人带话给张爱萍:“快去找‘老鬼’,他能救你。”

这给张爱萍带来了一丝希望,那么,这个被粟裕寄予厚望的“老鬼”究竟是谁?

坚持真理 一身正气

“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言,不畏权势。”这是张爱萍将军对自己性格的总结。

也正是张爱萍这种敢作敢为、威武不屈的性格,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

但张爱萍将军始终坚持真理,不屈不挠,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正如毛主席曾经说他:“好犯上!”叶剑英元帅也曾说他:“浑身是刺!”

这些评价,在我国高层政治生活中是异乎寻常的,更是难能可贵的。

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张爱萍的爱人李又兰,在粟裕将军的指点下,找到了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被人戏称为“老鬼”的宋时轮。

为什么宋时轮被戏称为“老鬼”?李又兰又为什么要向他求助那?

原来,早在1932 年的春天,两人相识了。

当时,宋时轮在红军江西省军区司令部工作,张爱萍则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工作。

尽管他们在不同的部门,但这次相遇成为了他们44年友谊的起点。

张爱萍和宋时轮都属于能文能武的将领,有着很多共同话题。

两人性格也都非常的豪爽、为人正直,且嫉恶如仇,有话憋不住,在为人处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他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欣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南下,担负起在淮北地区的作战任务,宋时轮作为山东野战军参谋长,辅助陈毅指挥作战。

而张爱萍作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带领部队与山东野战军相互配合,在淮北路东地区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寻找战机,打击敌人。

由于宋时轮将军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思维缜密,考虑周全,处理事情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策略,打起仗来“鬼点子”多。

张爱萍将军对此十分欣赏,便戏称他为“老鬼”。

1949年初,张爱萍阔别战场3年多后想回老部队工作,因当时前线作战部队不好安排职务,他考虑到宋时轮处当副手。

宋时轮得知后,赶紧找到陈老总,主动让位,让张爱萍当9兵团司令员,自己当副司令员。

虽然张爱萍将军没有接受,但两人的友谊可见一斑,后来张爱萍被中央任命为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当张爱萍将军受到不公待遇时,宋时轮正在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听闻了老友的遭遇,宋时轮将军立即带着酒,来到了医院看望张爱萍,直言让他出来参加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

但张爱萍觉得自己不懂科学,无法胜任军事科学院的工作,宋时轮笑称他 “扯胡子过河 —— 牵(谦)须(虚)”,还说要去找叶帅 “告状”。

就这样,在宋时轮将军的力挺下,张爱萍将军再度出山,来到了国防科委。

心系国防 再度出山

1975年3月,张爱萍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

上任之初,张爱萍就率领工作组深入七机部(后易名航天部,现在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进行调查研究。

当他走进七机部一院(运载火箭研究院)见到的是满目疮痍,整个院落呈现出一派混乱和破败的景象。

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切齿痛心!

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把我的专家、工程师都搞到哪里去了?统统找回来!”

张爱萍到任后,紧锣密鼓的对七机部开展了整顿,落实干部政策。

他召开会议时不断强调:不要纠缠历史,要为国家出力拿出武器,让“抢时间,为 1977 年的任务而奋斗”成为七机部的行动口号,使混乱的科研生产秩序逐渐恢复,各项科研工作也逐步走向了正规,稳定了国防科委工作局面,

同时,张爱萍还努力解决科研人员及工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他积极协调,借调工程兵部队,对倒塌的厂房和破旧的幼儿园进行重建、重修;

在交通不便的工厂门口设立公共汽车站;帮助一些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的技术员和工人解决进京户口,改善食堂伙食和职工住宅条件等。

这让广大科研人员看到了希望,振奋了人心,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张爱萍将军的带领下,我国国防科技在1975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75年7月,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尖兵一号卫星圆满成功;

10月,第二次地下核试验爆炸成功;11月,第一颗返回式探测卫星成功发射与回收;

1975 年下半年,张爱萍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

呕心沥血 铸造“神剑”

张爱萍晚年曾自评:“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1956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1956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1987年退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

三言两语述尽一生,却饱含着多少腥风血雨、戎马倥偬……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毁约停援。

为摸清家底,张爱萍与刘西尧、刘杰深入核工业系统有关科研、厂矿、生产等单位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调研,之后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在 1964 年制成核武器和进行核爆炸试验是可能实现的,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张爱萍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试验现场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等。

在首次核试验前,他在戈壁滩核试验场区安营扎寨,与科技人员和指战员同吃同住,跑遍试验基地的每一个站、点,检查每一个工作环节。

他还亲自坐飞机升至 8500 米高空,试验穿云取样飞机的飞行高度,被人们称为“神剑”将军。

国防科工委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无论什么试验,张爱萍到场肯定成功。

“从1960年第一发导弹算起,只要他在,几乎没有不成功的。每次大家都叨咕,张爱萍来不来。他是福将,命硬,他来了,就撑得住。”

他的子女们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父亲,张爱萍回答得很简单:“没有窍门。一是下去,二是过细。”

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张劲夫后来回忆说:“他(张爱萍)做事很负责,亲自深入第一线检查。后来他生病了,身体不好,带着氧气瓶子,也要下去检查,一个一个焊点,一个一个螺丝钉,一个一个零部件,都要检查到。”

比如原子弹模拟试验时,他发现按钮按下去时,表盘上有个指针抖了一下,就追问这怎么回事?

其他人都没在意,电表还能有什么问题?

但他就抓住不放,让大家好好查查什么原因,结果查到最后,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有个虚焊点。

在抓东风—5航天运载火箭时也是一样,发射前,检验部门说,油路上像是有个阴影。

张爱萍说,有了疑点就给我搞清,最后是七机部的一位副部长,亲自爬进发动机舱里,拿着仪器察看,是一根鞋带,要是上了天,堵在油路里,后果不堪设想。

张爱萍顿时大怒:“不是规定不许带任何东西进来的吗?”

有人在一旁嘀咕说,鞋带不好算是故意带进来的东西吧。

张爱萍回道:“那就把鞋带统统都给我解下来!”

若干年后,该部门仍然严格执行着张爱萍的“解鞋带”规定。

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洲际地地导弹全程试验获得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我国潜地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都凝聚着张爱萍将军的心血。

这就是张爱萍将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誓言。

参考资料:

《张爱萍传》 人民出版社,2000版

《张爱萍将军的多彩人生》 文史精华 2003年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文武双全 光辉一生》 江淮文史 ,2010年

0 阅读:38
烟寒若雨话秋风

烟寒若雨话秋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