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000别吃火锅,吃麻辣烫就行”一句话让巴奴火锅创始人杜中兵被骂上热搜。从“劝年轻人延迟满足”到被批“爹味太浓”,从强硬解释到深夜道歉,这场风波不仅撕开了餐饮行业的价格争议,更折射出一位传统企业家与年轻消费者的代际对话困局。
图源:网络
2月25日,杜中兵在“毛肚火锅发展研讨会”直播中提到,刚毕业月薪5000元的年轻人应“少吃火锅、不吃巴奴”,把钱花在自我成长上。
此言一出,网友瞬间炸锅:“火锅也分阶级?”“月薪5000不配吃火锅?”
尽管杜中兵次日紧急澄清,称原意被断章取义——“火锅行业越来越贵,品牌需要定位,年轻人可延迟消费”,但“火锅不服务底层”“麻辣烫论”等标签已难以撕下。
更讽刺的是,巴奴曾因“18元5片土豆”被嘲“天价火锅”,此次言论被网友调侃:“原来贵不是你的问题,是我月薪不配。”
图源:网络
3月3日深夜,杜中兵发布道歉视频,态度大转弯。他坦言:“我像‘爹’一样说教,活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
1. “爹味”从何而来?
杜中兵承认,身为人父的职业惯性让他习惯单向输出,“把对子女的管教投射到消费者身上”。这种“为你好”的劝诫,在年轻人眼中成了居高临下的“爹味说教”。
2. 代际沟通断层
“延迟满足”“勤俭奋斗”本是传统价值观,但年轻人更看重“即时快乐”与消费自主权。杜中兵反思:“我离他们太远了,甚至不懂为何‘建议’会变成‘冒犯’。”
图源:网络
争议背后,是巴奴长期面临的品牌定位矛盾:
- 数据说话:巴奴人均消费145-163元,远超海底捞(97.4元)、湊湊(110元),净利润率9%,翻台率3.7次。
- 品质主义叙事:杜中兵坚持“不做低价火锅”,强调食材溯源与工艺成本,甚至计划公开财务报表“自证清白”。
- 消费者不买账?
网友犀利吐槽:“你可以贵,但别教我做人。”品牌的高端化策略与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期待,始终难以调和。
道歉视频下,评论区成了大型“整顿职场”现场:
- 支持派:“肯低头认错的企业家不多了,给个机会。”
- 建议派:“学学雷军,推出大学生套餐才是真诚意!”
- 玩梗派:“请我吃顿巴奴,立刻原谅你!”
这场风波暴露出传统品牌与Z世代对话的深层矛盾:年轻人反感的不是“贵”,而是“爹味”背后的优越感与说教姿态。
图源:网络
当60后企业家遇上00后消费者,巴奴的“翻车”绝非个例。从“月薪5000”到“爹味说教”,这场争议撕开了一道时代裂痕:老一辈的“经验主义”与年轻人的“自主意识”激烈碰撞。
杜中兵的低头,是传统企业家的艰难转身,也是品牌年轻化的一堂必修课。或许,真正的“高端”不在于定价,而在于能否以平等姿态,与消费者共情。
当“为你好”变成“你不对”,品牌该如何在坚守品质与尊重消费者之间找到平衡?
(本文综合自九派新闻、津云新闻、证券时报等公开报道,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大众点评、巴奴官方披露)
互动话题:
#你能接受“月薪5000别吃火锅”的观点吗?#
#品牌该不该“教育”消费者?#
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