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港上空的一道银白色轨迹,引发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密切关注。2025年2月19日,俄罗斯苏-57战斗机完成印度航展任务后,罕见地在伊朗境内经停数日。这一动作不仅让美媒《战区》紧急刊发分析报告,更暴露出中东地区空中力量格局正面临深刻重构。
卫星图像显示,两架苏-57与伊尔-76运输机、P-3反潜机同时现身伊朗南部港口。尽管俄方声称此次停留仅为技术中转,但苏-57飞行员在离境时做出的横滚机动动作,显然带有展示性能的意味。值得玩味的是,美国情报机构此前多次质疑苏-57发动机可靠性,此次却强调"无证据表明机械故障",态度转变耐人寻味。
伊朗空军的装备现状加剧了外界猜测。其主力仍为F-14、米格-29等上世纪机型,面对以色列F-35I机群的代差压力,换代需求迫在眉睫。尽管德黑兰尚未公开表态,但俄制苏-35的引进项目已在进行,这为后续获取第五代战机埋下伏笔。分析人士指出,苏-57若入驻伊朗,不仅能强化俄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更可形成对霍尔木兹海峡的空权威慑。
相较于俄罗斯的高调,中国军工企业的布局更为隐秘务实。伊朗军方内部流出的采购清单显示,36架"枭龙"-3、24架歼-10C和24架歼-35的组合方案,被认为是最具操作性的换装计划。这种"高低搭配"模式既能快速填补防空缺口,又能通过歼-35构建五代机战力,且中国提供的技术转让条款颇具吸引力。
巴基斯坦的操作经验为伊朗提供了参考。巴空军装备的歼-10CE在近年演习中,多次在与卡塔尔"台风"战机的模拟对抗中占据优势,而"枭龙"-3的Block III版本已集成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E远程导弹。值得注意的是,歼-35的外销版本据称在电子战能力和多任务扩展性上优于F-35,其模块化设计更能适应伊朗复杂的作战环境。
美国的战略焦虑在舆论战中显露无疑。《战区》等媒体反复强调伊朗维护五代机的能力不足,实则暴露出对中俄技术扩散的担忧。以色列军方近期加大F-35I在叙利亚上空的巡逻频次,更是直接施压德黑兰加快决策步伐。
在这场博弈中,伊朗的犹豫有其深层考量:选择俄制装备可能招致更严厉制裁,但能获得克里姆林宫的政治背书;拥抱中国方案虽可维系外交平衡,却需重构现有后勤体系。有消息称,伊朗正寻求建立"多源供应"机制,计划将中俄战机纳入不同作战体系,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虽增加复杂度,却最大程度保障了战略自主权。
五代机的引进不仅是武器采购,更关乎国防工业的转型升级。俄罗斯提出的苏-57本地组装方案,包含雷达与发动机部分技术的转让;中国则承诺帮助伊朗建设数字化维护中心,并开放部分航电系统接口。这两种合作模式,将直接影响伊朗未来二十年的航空工业发展路径。
军事专家指出,中东地区的五代机市场已进入关键窗口期。埃及、沙特等国虽暂未公开采购计划,但都在密切关注伊朗的决策动向。若歼-35能成功打开伊朗市场,或将引发连锁效应,动摇美国传统军售体系的根基。这场围绕波斯湾的空中装备竞赛,终将重塑全球军工产业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