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北阿肯德邦的15所公立中学里,250名高中生正通过电脑屏幕学习“你好”“谢谢”,这场看似普通的语言课程,实则是印度教育史上首次在公立体系引入中文教学。当印中两国因边境摩擦陷入“外交冰河期”时,基层教育领域却悄然架起一座民间桥梁。
这场语言实验的起点颇具戏剧性。2021年,印度前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在杜恩大学演讲时,意外与汉学系教授苏蕾卡·丹格瓦尔展开辩论:“我们研究中国军事,却不懂他们的语言。”两年后,这场学术争论催生出北阿肯德邦的公立学校中文试点项目。
在包里格尔瓦尔县,15所配备高速网络的“总理振兴学校”成为首批试验田。这些位于印度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如今每周开设三节中文网课,由杜恩大学汉学系远程授课。尽管教学仅依赖Zoom平台和PDF教材,但首批学员已能拼写500个基础汉字。
“掌握中文意味着月薪翻三倍。”杜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商贤杰的直言道破项目本质。在印度北方邦,普通毕业生起薪仅1.5万卢比(约1300元人民币),而邻国尼泊尔的中资基建项目为中文翻译开价4.5万卢比。已有3名12年级学生凭借课堂所学,在跨境贸易公司获得职位。
这种“求职刚需”恰与莫迪政府的教育转型战略契合。2020年推出的“新教育政策”明确要求中学课程对接就业市场,中文因其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实用性,成为少数获地方教育部门支持的外语选项。北阿肯德邦教育局长阿希什·乔汉坦言:“我们更关心学生能否找到工作,而非地缘政治。”
项目的推进充满印度式智慧:规避“中国”敏感词,强调“东方语言”属性;授课内容删除文化模块,专注商务会话和工程术语;甚至教材封面印着新加坡出版社标识。这种“去政治化”操作,使得项目在2023年印度教育部外语课程审查中顺利过关。
但挑战依然严峻。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掌握3000常用字需18个月,是学习西班牙语的三倍时长;缺少中文语言环境,学生常混淆“买”和“卖”的声调;更棘手的是,全印度仅327名注册中文教师,且多集中于精英私立学校。
这场静默的语言革命正引发连锁反应。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已收到6个邦的中文课程开设申请;塔塔集团等私企开始赞助中文奖学金;更微妙的是,部分曾暂停中文课的高校悄然重启“商务汉语”选修模块。
当北阿肯德邦的中学生用拼音写下“合作共赢”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字符正消解着新德里电视里“中国威胁论”的声浪。正如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报告所述:“每多一个中文使用者,印度对华认知就少一分误判风险。”
在印中外交官仍为边界地图争执不休时,15所中学的电脑摄像头记录着更具历史意义的画面:印度少年们生涩地模仿“支付宝”的发音,这场发生在屏幕里的语言启蒙,正在改写两个文明古国对话的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