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之地

/ 图:网络 /
♪♪♪
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苏轼依依不舍地送别倾盖如故的老太守陈轼,迎来了一见如故的新太守徐大受和通判孟震,从而开启了彼此间三年多的挚友情深。如果说马正卿是苏轼成为“东坡”或“东坡先生”的贡献最大,那太守徐大受和通判孟震就是苏轼成为“东坡”或“东坡先生”的成就者,因为苏轼那块黄州东坡地正是马正卿求朋友刚任黄州太守徐大受和通判孟震而得的。
我们先说下黄州太守徐大受,字君猷,东海建安(福建建瓯)人。出身于名宦世家,祖上为官皆有“循吏”的美誉。徐大受因家风的熏陶,平生澹泊名利而留心学问,故以字“君猷”名于世。在黄州太守任上,徐大受“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因政绩斐然,深受黄州人民拥戴。徐君猷来黄州之日,苏轼谪居黄州已有五个月了。新太守到来,苏轼当然要拜访,因为他要作为谪官必须接受新太守的监管,于是两人在官署见面了。不料二人擦出了火花,因共同语言很多,用苏轼的话说,即“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成为挚友。
元丰四年(1081年)二月,谪居黄州已有一年的苏轼因俸薪断绝,加之家中人口二十,生活日益困匮,“问人乞米何曾得”,跟随苏轼二十年的马正卿“怜其乏食”,主动替他向太守徐大受申请些土地以作为治生之计。徐大受久有此心,只是担心委屈了苏轼而不愿启齿。当马正卿将这一要求提出,徐君猷立即将城东故营地五十亩无赏的拨给苏轼,营地西高东低且位于城东,黄州人称其为“东坡”。苏轼于感慨万千中,将自己别号“东坡居士”,黄州父老则敬称其为“东坡先生”或“苏东坡”。所以说苏轼之为“东坡”或“东坡先生”徐大受居功之伟。
元丰四年(1081年)重阳佳节,徐大受请苏轼欢聚“涵晖楼”(当时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当登上楼头,眼见江水浅落,沙洲显露。几杯酒下肚,苏轼心底生出无限的惆怅,应徐大受之请,苏轼填《南乡子》词一首,亦以《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为名: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二人似乎同病相怜,有太多的共同话题。
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徐大受在衙署上表荐举苏轼回朝,事毕之后,冒着严寒,驱车携酒到临皋亭探望苏轼。面对徐太守的厚爱,苏轼于座上填《浣溪沙》词三首以寄兴。其词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粘须。其二为: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自注: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排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其三为: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闻飞鹗表(自注:公近荐仆于朝),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第二天,大雪纷纷,酒醒之后的苏轼兴致大增,又添词两首。苏轼乘兴挥翰,词前附有小序: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座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其四为: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呤谁伴撚髭须。其五为: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诃手镊霜须。第一首写出门迎客所见,对黄州寒冬的景象作了生动真切的描绘。第二首写殷勤待客,因为使君徐君猷在雨雪严寒之时,亲自登门,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第三首写寒冻中过苦日子的总是姓苏的人。第四首写自己的处景穷困潦倒。第五首是写自己对老百姓生计的关切。足见二人之友情。
元丰五年(1082年)清明节,根据传统的习俗,苏轼命仆人钻木取新火,谁知所钻之木为枯朽之木,钻不出半点火星。正在家中嗟叹人穷运蹇百事不顺之时,徐大受命专人将子夜采取的新火分送临皋亭苏家,苏轼饱含热泪,以《徐使君分新火》为题,作诗表示谢意: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 分我五更红一朵。从来破釜跃江鱼, 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 照破十方昏暗锁。可见徐太守对苏轼的关切之情。
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徐大受知黄州任期将满,因上书乞郡湖南。重阳佳节,徐大受邀苏轼会饮栖霞楼(北宋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回首三年的亲密交往,苏轼作《醉蓬莱》一词抒怀,词前附一小序。词的序全文如下: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是词。其诗为: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骚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红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三见重九”可见徐大受在任三年,每年苏轼都受到邀请,在栖霞楼欢聚。
元丰六年(1083年)的四月,即将离开黄州的徐大受邀请苏轼再游安国寺,“巢谷”因苏轼亦同前往。当游到寺内的竹间亭时,安国寺住持“继连”请为此亭题名,苏轼寻思徐大受在黄州政绩斐然,百姓有口皆碑,于是欣然命其亭为“遗爱”。“巢谷”与徐君猷本来是初次相逢,因巢谷是苏东坡的朋友,曾举进士,出于礼节,徐大受请“巢谷”为此亭作记。由于“巢谷”性格朴实,且属羁旅中人,苏轼知其难以承担此任,于是自代巢谷作文,名之为《遗爱亭记》: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谓之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上旬,徐大受将家眷留置于黄州,托胞弟徐得之照顾,自己则单独去湖南赴任。动身前夕,黄州父老听说徐太守要离开黄州,携老扶幼,前来相送,彼此凄凄切切,不忍离别。看到眼前之景,苏轼以《好事近·黄州送君猷》为题填词,以道自己和黄州百姓与徐君猷的离别情怀。其词为:红粉莫悲啼,俯仰半年离别。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揖。从此满城歌吹,看黄州阗咽。
徐大受到湖南上任不到半年,却身患不治之症,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撒手人寰。噩耗传到黄州,苏轼悲痛万分。在临皋亭内,他含着眼泪为徐君猷作挽词一首: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 竹间行复采茶时。山城散尽樽前客, 旧恨新愁只自知。当月,徐大受丧船经过黄州,黄州父老争相跪拜于灵柩之前。苏轼拊棺痛哭,以文祭之:故黄州太守朝请(郎)徐公君猷之灵:惟公早厌绮纨,富以三冬之学;晚分符竹,蔼然两郡之声。家世名臣,始终循吏。追继襄阳之耆旧,绰有建安之风流。无鬼高谈,常倾满坐。有功阴德,何止一人。轼顷以蠢愚,自贻放逐。妻孥之所窃笑,亲友几于绝交。争席满前,无复十浆而五馈;中流获济,实赖一壶之千金。曾报德之未皇,已兴哀于永诀。平生仿佛,尚陈中圣之觞;厚夜渺茫,徒挂初心之剑。拊棺一恸,呜呼哀哉!
徐大受病逝之时,他的几个儿子尚未成年,丧事的办理,全落在其胞弟徐得之身上。由于谪居黄州,不能前往福建参加徐大受的葬礼,苏轼对徐得之能否办好丧事又放心不下,于是给徐得之去信一封说:某启。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恨谪籍所縻,不克千里会葬。诸令侄皆少年,未甚更事。得之既手足之爱,事事处置令合宜,若有分毫不如法者,人不责之诸子,而责得之也。幸深留意,切不可惜人情,顾形迹,而有所不尽也。十三、十四皆可,俊性,不宜令失学。闻其舅仲谟户部君之雅愿久矣,但未相见,不敢致书。欲望得之致恳。若候葬毕,迎君猷阁中,与其三子置之左右,而教以学,则君猷为不死矣。士契之深,不避易僭,悚息之至。“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寥寥数语,把徐大受关照厚待自己的情谊说得有血有肉,而苏轼“此意岂可忘哉”一语,又体现出苏轼知恩投报的襟怀。
我们还要说说和徐大受一起来黄州的助手通判孟震。苏轼与黄州通判孟震与其关系亲密,二人兴趣爱好相同,性格也十分相似,可谓君子之交。孟震,字“仰之”,又字“亨之”,东平(山东泰安)人。素不饮酒,而太守徐大受不饮酒是当时州中缙绅皆知之事。苏轼虽然饮酒不多,但“日欲把盏为乐”,自以为“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当得知黄州太守与通判皆不饮酒,觉得十分奇怪。事后,苏轼作诗一首,名之为《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如下: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谪居黄州,苏轼生活清苦,常至断炊。四月立夏节后某日,因家中没有大米作饭乃用大麦凑合充饥。心胸豁达的苏轼认为大麦饭并不难吃,反觉得挺有回味,于是盛了一合,派人送给孟震分享,同时还附小信一封:某启。今日斋素,食麦饭,笥脯有余味,意谓不减刍豢。念非吾亨之,莫识此味,故饷一合,并建茶两片,食已,可与道媪对啜也。
孟震居室中有一泉,泉水清澈,大旱不竭,大雨不溢,有感于孟震的为人,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初将其名之为“君子泉”,其弟苏辙在高安闻讯作《君子泉铭并叙》。《君子泉铭》不存,铭前小叙说:孟君亨之,笃学而力行,克有常德,信于朋友,一时皆称之曰“此君子也”,因号之孟君子。君通守齐安,其圃有泉,旱不加损,水不加益,因名之曰“君子泉”。为彰显其德,苏轼以《孟仰之》为题,亦作文记之曰:余谪居黄州,州通判承议郎孟震字仰之,颇与余相善。光州太守曹九章以书遗予云:“朝中士大夫,谓之孟君子。”予徐察之,真不忝此名也。震,郓人,及进士第,无他才能。然方京东狂人孔直温以谋反下狱,事连石介守道之子,一旦捕去,且四出捕人不已。震与守道虽故,素不识韩魏公,以书抵公,具言直温狂人无能为,而守道以直道死,其故家流风,决非与狂人通谋者。魏公感叹,即为上疏如震言。以故直温狱不深究,人皆庆,其所全活甚众。震厅宇中,有一泉甚清,大旱不竭。余因名之君子泉,而子由为之记。元丰六年十一月七日记。《君子泉铭并叙》撰就,苏轼想将铭刻于泉上,但孟震执意不允许。人各有志,苏轼尊重孟震的意愿,于是又以《子由〈君子泉铭〉后》为题,书写一篇短文赠与孟震。其文如下:子由既为此文,余欲刻之泉上。孟君不可,曰:“名者,物之累也。”乃书以遗之。元丰六年十一月九日题。“君子泉”由于苏轼兄弟的文章,其名日益显赫。后来,“苏门四学士” 中的黄庭坚作了七言绝句《君子泉》述怀:云梦泽南君子泉,水无名字托人贤。两苏翰墨相为重,未刻他山世已传。
孟震致仕归故里,以躬耕田畝为乐事。当时,滕达道正在孟震的家乡为官,苏轼与滕达道相交几十年,故与滕达道去信,请他对孟震多加关照。信中内容如下:某启。孟震亨之朝散,与之黄州故人相得甚欢。今致仕在部下,且乞照管,其人真君子也。孟震有一子名孟颜,喜好武事,欲应武举,但投师无名门。在黄州,苏轼与滕达道去信,亦请他留用孟震之子。信中说:某恃旧眷,辄复少恳,本州倅孟承议震,老成佳士。有一子应武举,未有举主,欲出门下,辄纳其家状,幸许其进,特为收录。孟倅以未尝拜见,不敢便上状。其子颜有学行,更乞详酌。累有干渎,悚息不可言。不一一。
元丰八年(1085)二月,离开黄州前往汝州的苏轼于途中蒙恩“许居”常州,于是自南都返回宜兴,又于五月下旬至常州。令苏轼感到惊异的是,时隔一年居然在常州僧舍里与孟震意外相逢。回首黄州旧事,苏轼感慨万分,于是写诗三首以示纪念,题目为《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其一: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忽见东平孟君子,梦中相对说黄州。其二:湛湛清池五月寒,小山无数碧巑岏。穉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云合抱看。其三:知君此去便归耕,笑指孤舟一叶轻。待向三茅乞灵雨,半篱流水送君行。苏轼在常州与孟亨之意外相逢,感叹人生苦短,往来如梭,故有“年来转觉此生浮”的感叹。
徐太守与通判孟震对苏轼的关心,不但成就了苏轼成为“东坡”或“东坡先生”,也成就了苏轼与二人的君子之交。文坛领袖凭借黄州的“两赋一词”名满天下,正是得益于二人对苏轼的关照,才使苏轼得以才能尽显。黄州是苏轼的贬谪地,也是苏轼真正成为文坛霸主的地方,也是我们看到苏轼以“苏东坡”之名而名扬天下。
2024年4月5日于成都家中
作者简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固体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副总工程师。获得“四川工匠”“成都工匠”“金牛工匠”“地矿局技术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省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武斌城市物探专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出版物专业书5本,发表物探论文4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10项。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大地文学》《运城日报》《中国矿业报》《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两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