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啥会反奉?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若他成功,历史将被改写

鉴史论 2025-04-21 16:05:56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郭松龄就因为打仗输了被抓起来杀了。最后,他和他的妻子韩淑秀的尸体被扔在了奉天城里。

过了半个多世纪,张学良聊起郭松龄时,心里还是有很多感触。他说,要是当初郭松龄反抗奉系军阀成功了,那近代的历史走向说不定就全变了。

好吧,咱们聊聊郭松龄这个人。他啊,以前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跟张学良关系铁得很。可你说,他咋就走上了跟奉系对着干的路呢?

说实话,郭松龄会走上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作霖这位老帅的原因。

郭松龄1883年出生,小时候在奉天的一个陆军小学上学。就在武昌起义要爆发前,他曾在盛京将军衙门工作,不过后来因为支持武昌起义,被撤了职,只能灰溜溜地回到奉天待着。在奉天这段时间,他碰到了将来要成为他妻子的韩淑秀。

韩淑秀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千金,遇上郭松龄后,被他的能力深深打动,心里头喜欢上了他。没多久,郭松龄因为计划起义被清廷给抓了,还差点儿被判了砍头的重罪。就在这要紧关头,韩淑秀站了出来,她说郭松龄是她未婚夫,回奉天是来娶她的。就这么着,郭松龄才算捡回了一条命。

经过这件事情,郭松龄和韩淑秀的感情变得更好了。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婚礼上,两人许下了要一起活到老、死到老的诺言。那时候的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个誓言,竟然在几年后真的应验了。

结婚后,郭松龄继续深造,考进了北京的中国陆军大学。他成绩出色,毕业后就在北京讲武堂当起了教官。没多久,他南下追随孙中山先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先后坐上了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和韶关讲武堂教官的位子。

护法运动落幕之后,郭松龄没了去处,没办法,只能又回到了老家奉天。也就是这次回去,他碰到了张学良。

那时候,郭松龄在奉天讲武堂当起了教官,刚好张学良也在那儿念书。他俩名义上是师生,但因为想法挺合得来,所以特别聊得来,没多久就成了铁哥们儿。

张学良特别佩服郭松龄,觉得他奖惩得当,为人正直。而郭松龄呢,也很看好张学良,觉得他有深厚的学识和出色的品格。就这样,尽管两人年龄差距不小,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但他们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19年,多亏了张学良赏识人才,郭松龄顺利进了奉军的门。

进了奉军后,郭松龄和张学良还是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他俩关系到底铁到啥程度呢?那时候,大帅张作霖都训斥张学良,说他“除了没法跟郭松龄同床共枕,吃啥喝啥心里都得想着他”。可张学良根本不当回事,照样跟郭松龄天天腻在一起。

张学良到底是啥来头?他是奉军里的“大少爷”。有了这位大少爷的提拔,郭松龄那职位升得飞快,简直是一路畅通无阻。

1919年,他加入了奉军,到了1925年,也就是短短6年后,他竟然反了奉军,而且在这期间,他一路攀升,变成了奉军里的重量级人物,跟姜登选、韩麟春他们几个,一块儿被称作奉军的“五大猛将”。

没错,郭松龄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主要还是因为他确实有两把刷子。那时候,奉军里还是张作霖老帅说了算,得让他真正点头认可了,你才能一路往上走。

郭松龄呢,他真的没让张作霖失望,表现得挺合张作霖心意。

比如说在1922年那会儿,就是第一次直奉大战打得正火的时候,奉军在4月份因为安排不当,结果被打得节节败退。直军一看机会来了,就打算趁这空档,冲过山海关,直接攻打奉天。要是真让他们得逞了,那奉军可就惨了。

到了紧要关头,郭松龄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在山海关那场大战里,他指挥有方,把直军打得落花流水,硬是把直军想要冲破山海关的美梦给打碎了。

到了1924年,那时候正是第二次直奉大战打得火热的时候,郭松龄带着奉军的第三军,跟奉军的第一军一块儿上,把直军给打败了,最后赢得了这场大战。

张作霖对他的表现特别满意,张学良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那时候,郭松龄虽然是第三军的副军长,但实际上军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他拍板决定。张学良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他。

照目前这形势看,郭松龄在奉军那可是前途一片大好,现在的头头对他很满意,以后接班的头头也看重他,将来的出息,大得很呢。

可别看郭松龄前途一片大好,但在1925年那会儿,他却突然站出来,打起了反对奉系的旗号。

关于郭松龄为啥会跟张作霖对着干,大家议论纷纷,但说到底,还是张作霖的一些行为,就像一根刺,慢慢扎进了郭松龄的心里,时间一长,终于憋不住了,就反了。

这事儿得从第二次直奉大战落幕那会儿唠起。

1924年11月24号那天,奉军瞅准吴佩孚撤回京城的时候,立马开始反击,没多久就拿下了山海关、秦皇岛、唐山这些地方。再加上冯玉祥在天津那边配合,这么一来,第二次直奉战争就算是直军被打得惨败,彻底结束了。

这场仗,奉军打了个大胜仗,可赢了之后,他们内部却闹起了不小的纷争。

问题根源出在奉军里头各帮各派的争斗上,其实在第一次直奉大战那会儿,就已经有点苗头了。

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束后,奉军没捞到啥好处,这让张作霖心里很不痛快。他一生气,就在队伍里头来了个大扫除,好好整顿了一番。

那时候,奉军里头分成了两拨人,就是“老一辈”和“新一代”。老一辈的,大都是张作霖那些拜把子的兄弟,他们跟张作霖早年一起闯荡,经历过生死,所以奉军壮大后,他们都当上了大官。像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这些人,就是老一辈的代表。

新派里头呢,还分两支,一支大家叫“士官”派。说的就是那些从好大学,特别是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人。杨宇霆就是他们这拨人的头儿,还有姜登选、韩麟春这些,也都是这一派的。

另外有种说法,叫“陆大帮”,说的主要是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校出来的人。像郭松龄这种在重要位置上的人,就是这一帮里的典型代表。

但是,因为张学良和郭松龄交情深厚,而且张学良对陆大派的人多有提携,这样一来,陆大派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以张学良的意见为主导,因此也被人们称作“太子系”。

那些年长的老一辈,因为年纪大加上思想守旧,到后来大多被新一代给顶替了。这当中起冲突的两拨人,一边是杨宇霆带着的士官系,另一边则是郭松龄领头的陆军大学系。

两方的一个主要分歧点,就是关于奉军接下来该怎么走的问题。

士官派觉得,奉系军队得往中原那块地方拓展,好去争夺天下,最后当上老大。但陆大派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说奉军应该好好练兵,把东北建设得更强,别去掺和内部争斗,得专心对付外面的敌人。

简单来说,一个想法是往中原地区拓展,另一个则是想在东北地区使劲儿。

这就是两队人马在想法上的差别,而且除了想法不同,两队的老大,杨宇霆和郭松龄,性格上也完全相反。

杨宇霆这家伙,仗着张作霖对他的信任,行事相当霸道,老爱拉帮结派。更过分的是,他有时候连张学良都不放在心上。

郭松龄这个人吧,挺一本正经的,不怎么爱笑,也不擅长拍马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转。但他有个挺明显的毛病,就是心眼儿有点小,还特别倔,老觉得自己才是对的。

结果就是,郭松龄和杨宇霆互相不对付。郭松龄受不了杨宇霆的霸道强势,而杨宇霆则看不上郭松龄的呆板固执。慢慢地,他们俩的关系就越来越僵,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没法共处。

说实话,郭松龄并不会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反叛。真正让他感到心灰意冷的,是张作霖对待他的不公。

第二次直奉大战落幕以后,奉军里头开始分他们管的那几个省的地盘。老张作霖原本的主意,是想叫姜登选去管江苏,郭松龄呢,去管安徽。

对于这个安排,郭松龄他们都没啥反对意见。可就在郭松龄快要上任的时候,突然出了点问题。

到底是咋回事儿呢?说白了,就是杨宇霆在听到那事儿后,自己就跑去找张作霖说,他想去江苏一趟,说这是为了帮大帅减轻点负担。

说实话,杨宇霆那套说辞不过是掩人耳目,他心里的小九九,其实是看中了江苏这块风水宝地,油水多得很,能捞不少好处。这样的肥差要是自己不争取,那才是真的脑袋进水了。

结果,经过他的一番死缠烂打,张作霖最后还是松了口,同意他去江苏。

可这样一来,姜登选得调去哪儿呢?杨宇霆给支了个招,说让他去安徽。姜登选呢,对此倒是挺随意,觉得去哪儿都行,他没啥特别意见。

关键是,郭松龄心有不满,而且相当恼火。

这一折腾,他原本能跑到安徽去的机会没了,最后啥好处都没捞到。拼死拼活打了一场仗,结果啥回报都没拿到,这真不是个事儿。

因此,郭松龄心里憋屈得很,琢磨来琢磨去,实在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他特别看不惯杨宇霆那种仗着受宠就嚣张跋扈的样子,而且心里对大帅张作霖的不公正也很是不满。憋着一肚子气,他决定去找张作霖讨个说法。可没想到,张作霖只是随便应付了他几句,之后还是老样子,想干嘛就干嘛。这下,郭松龄可彻底火了。

气头上,郭松龄跑去找张学良,说杨宇霆这种人光会坏事不会干好事,得把他给解决了。还有,得让张学良少帅来掌权,只有这样,他郭松龄才会继续一心一意地跟着奉军干。

从这句话里头能琢磨出来,郭松龄那时候心里头已经有了反叛的念头。毕竟大帅还在世呢,他居然就敢提出让少帅来掌权,这简直就是“离经叛道”的事儿。

那时候的张学良,压根儿没往那方面想,他还觉得郭松龄就是在发脾气呢。所以,他就试着好好劝劝,心想只要把郭松龄哄高兴了,事情就过去了。

郭松龄对张学良那是没话说,完全没问题,但要是说到张学良以外的人和事,他就真的受不了。回到家后,他反复琢磨,怎么想心里都过不去那个坎儿。

说起杨宇霆给张作霖出的主意,让他对争夺中原那块地盘特别上心,这事儿可把郭松龄给惹恼了。张作霖一听杨宇霆的话,就对那争地盘的事儿来了兴趣,郭松龄对此心里头很是不乐意。

肯定的是,即便到了那会儿,郭松龄心里头还没彻底拿定主意要跟张作霖对着干。真正让他后来采取行动的关键点,是1925年张作霖悄悄签下的那份协议。

那时候,郭松龄接到任务去了日本,他是代表奉军去看军事演习的。没想到,在那么个凑巧的机会下,他听到了一个让他特别震惊的事儿。

那时候,日本参谋本部的一个大官去找郭松龄,聊天时透露了个事儿。他说张作霖和日本已经私下勾搭上了,条件是张作霖得答应“实施二十一条”,这样日本就会给奉军提供武器装备。有了这些枪炮,奉军就打算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

听到这个消息,郭松龄心里头一震,感到非常吃惊,并且立马就生出了一股愤慨之情。

后来,郭松龄好好琢磨了一番,打定主意去找当时也在日本的国民军那边的韩复榘。他把张作霖的那些打算一股脑儿告诉了韩复榘,还明确表示自己不赞成这么做。最后,他说自己打算和冯玉祥联手。

到了这个地步,郭松龄彻底打定了主意要反抗奉系。要是说以前那些矛盾只是让他心里有点不痛快,那去日本一趟听到的消息,就是把他已经憋到极限的火气给彻底点着了。

老话常说,不是一路人就不走一条道,要是想法合不来,那最后就只能当对手了。既然在原则上没法达成一致,那就只能各走各的路,成为彼此的竞争对手了。

肯定的是,张作霖那会儿根本不清楚郭松龄心里头的想法已经变了。所以,等郭松龄一回国,他就让郭松龄去天津布置军队,还命令他使劲儿攻打国民军。

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郭松龄心里乐开了花。

到了天津,郭松龄立马就跟冯玉祥私下里联系上了。俩人嘀咕了好一阵子,最后拉上李景林,三个人凑一块,弄了个“反奉三角联盟”。到了1925年11月22日那天,他们正式动手,起兵反奉了。

战斗马上要打响,郭松龄跟夫人韩淑秀说:“我这举动,跟起兵造反没啥两样。要是赢了,那当然好说;可要是输了,那我就只有一死来承担后果了。”

韩淑秀干脆地说:“军长没了,我也不想活了!”

这时,一场残酷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11月23号那天,郭松龄带着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奉天进发。张作霖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震惊了,心里跟被雷劈了一样。

起初,他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太清楚,心里还琢磨着是不是儿子张学良和郭松龄暗中合计着想“篡位夺权”。但经过一番打听,弄明白张学良其实没掺和这事儿,他这才真正放下心来。

随后,张作霖对着郭松龄一顿臭骂,并且赶紧吩咐张学良快去跟他聊聊,同时还催着杨宇霆快点儿辞职,好让郭松龄的火气能降一降。说白了,这时候的张作霖,压根儿就没想真跟郭松龄干一架,毕竟不管谁打赢谁打输,奉军都得受损,再说了,这事儿传出去也太丢人了。

不过,郭松龄对张学良的和解提议说不,他甚至连见张学良一面的机会都没留。

到了关头,郭松龄开出了条件,其中一项就是要他来掌控东北。张家一听,肯定不乐意啊,这么一来,和谈的计划就泡汤了,紧接着,大战就爆发了。

其实战斗刚开始那会儿,郭松龄挺占上风的。他只用了短短五天,就把山海关给拿下了。到了那年12月7号,锦州也被他给攻下来了。

锦州丢了之后,张作霖急眼了,为求安全,他火速让大帅府的人收拾值钱东西,打算开溜。不过呢,到最后,郭松龄那一套没使上劲,眼看胜利在望,结果却失败了。

失败的主因,说白了就是李景林和冯玉祥两人反水了。

郭松龄正要攻打锦州的时候,他之前的盟友李景林,那个本该给他提供补给的人,却突然变了脸,转头去打冯玉祥了。不仅如此,他还把郭松龄的补给线给切断了。更过分的是,李景林还派兵去抄郭松龄的后路。

这样一来,郭松龄只能调兵遣将,以防李景林从后面给他来个措手不及。

而且,郭松龄攻占了锦州后,冯玉祥立马调兵去跟李景林干架,根本不顾郭松龄的处境如何。这样一来,“反奉三角联盟”就算是彻底玩完了。

郭松龄没了联盟的帮手,就剩下自己孤军奋战了。这时候,日本人还插了一脚,派兵来捣乱。这样一来,郭松龄翻身的机会是一点都没了。他拼死抵抗了好久,但最后还是打了败仗。

1925年圣诞节那天,郭松龄被抓了。杨宇霆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生怕拖久了会出问题,说白了就是他怕张学良会想办法去救郭松龄。所以,他赶紧跟张作霖说,要赶紧把郭松龄给处理了。

郭松龄和他夫人一起被处以枪决。他们去世后,遗体被放在外面三天,然后才被人收起来安葬。

郭松龄最后为啥会栽跟头,说白了,就是他没听进《孙子兵法》里的那句“小队伍硬抗,迟早得被大军吃掉”。碰到比他厉害的对手,他就只知道硬上,完全没料到日本人会插手,对这事儿既没好好处理,也没提前防备。再加上他那帮盟友反水,这些因素加一块儿,就把他给整垮了。

郭松龄曾和韩淑秀夫人许下誓言,但韩淑秀最终却因他的挫败悲惨离世。这对郭松龄来说,肯定是他最深的遗憾。

0 阅读:6
鉴史论

鉴史论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鉴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