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余斌先生的《南京味道》一书,发现虽然年纪相差不小,但是在吃的上面倒是很能引起共鸣。昨天看到先生写的万年青饼干,发现自己吃的饼干原来历史非常的长。
最近一次吃万年青的饼干,应该是去年,安庆这座城市小,卖这种饼干的超市不多,大概这种饼干价格低、又太土气,带来的利润太低没什么商家会进货。买这个饼干的直接原因就是便宜,少有的以箱为单位进行售卖,而且价格应该是非常便宜了,一小箱也不过十块多,可以说是饼干中少有的便宜货。
按照余斌老师书中所写,这种饼干的造型应该是几十年未变,圆形、波浪边、中间有个万年青的图像,在花哨的饼干世界里,能够保持几十年造型不变的产品极少。
读了文章之后,我才对万年青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万年青原来是一种植物,并且是文革年代常与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并出现的。至于为什么饼干会取这个名字,多半也是与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有关,现在我们这种普通人也无法去细细考证。
我对万年青饼干的模糊记忆,大概是小时候去上海留下的。上海在各个方面,基本上是领先全国的,不论是吃食还是服装,上海的日用品一直引领潮流。我还依稀记得第一次去上海还是坐船去的,可惜年龄尚幼,很多记忆已经模糊。现在脑子里依稀有的印象是老婆婆(外婆的母亲)不知试用麦乳精还是热牛奶泡饼干吃,那个饼干也是圆形,但是是不是万年青饼干已经无从回忆。
真正清晰的记得自己吃万年青,应该是大学时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学校旁边的大润发去采购,奈何学生时代,手中资金有限,买完日用品,再去买零食,多半会慎重考虑。就在那个时候,发现了久违的万年青,价格还是那么低,分量还是那么足,当然了,包装还是那么土。
买上一箱,拆开来,还是那股熟悉的葱油味,余斌老师书中写万年青饼干之油,可以浸透包装纸。当时看来,确实如此。那种酥的口感,大概就是现在的曲奇饼干的用油量才可以相比。吃一口,咸中带甜,轻轻一咬就碎了,满口香味,可惜不能吃太多,容易腻。
事实上,万年青留给我的记忆,多半是大学时留下的,小时候虽然吃过,但是远没有另一种饼干留下的印象深。
上面的图片中的饼干相信很多80、90后很熟悉。康元饼干,似乎也是来自上海的一个品牌,陪伴了很多80、90后的童年,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想来,这种似乎也是出自上海的饼干,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你说它好吃吧,跟后来的奥利奥、闲趣等比起来,似乎略落下风,但是就是吸引着无数小孩子去吃。
如果说对这个饼干最深的记忆,应该是小学时在外补习英语,当时像我这么大的几个小孩,天性爱玩,但是又不敢走远,于是几个人就买上一两包康元的棍子饼干,价格不贵,即使是当时没什么零花钱的小孩子也买的起,并且店家也非常好,因为这种饼干是散称的,但是店家还是允许我们就买上一包。
当时常买的一般就是像法式长棍形状的饼干,一包有几十根,足够几个小孩慢慢吃上一阵。
很多时候,一种食物的好吃与否不光取决于食物本身,还与吃的时候的环境、人员息息相关,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一群没什么零花钱的小学生,买上一包饼干,围在一起,再一般的零食也会吃的特别香。
长得非常像奥利奥的一款
后来,康元出了不少产品,自己也吃过不少,与那些国外的品牌相比,不论是包装还是价格,都更加接地气,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最朴实的味道。
最经典的提子饼干
很多时候,当某一样食物与记忆、与经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即使它再一般,想起来的时候也会觉得分外美味,这大概就是情怀的力量吧。
如果大家有有关的故事,就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