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一部完全由女性主导的电影,郝蕾演绎三代人的畸形家庭关系

魅影拾光 2020-05-26 08:36:47

生活本身是一团乱麻,剪不清,理还乱。这团乱麻中最难以理清部分便是与父母的关系,或恶化,或和解,或归于平淡。

电影《春潮》中,郭建波处于三代人矛盾的中心,身处漩涡中心,她尴尬,心力交瘁。

她的母亲纪明岚对外界总是表现出一副充满了热情和好脾气的样子,然而,对于自己的家人,却总是用恶语来中伤。

郭建波自己也表现出畸形的性格。在工作中展现除开朗和善解人意的一面。回到家中,总是沉默寡言,似乎是一种无声的对抗。

郭建波的女儿郭婉婷,是这三代人母女关系中最弱小的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家庭关系的压抑之中,她学会了审时度势和察言观色,学会了用假装的嬉笑来掩盖自己的脆弱。

三代人就在这样的畸形关系中沉重的生活着,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郭建波没有丈夫,但一直和一个男人保持密切的关系。母亲纪明岚也没用丈夫,但却有一个老相好。所以郭婉婷没有父亲,郭建波也没有父亲。

在这样一种男性缺位的家庭中,三代人人彼此之间丧失了信任,充满一种不安感。

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郭婉婷无人陪伴呵护;纪明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郭建波没有一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情人。

郭建波至少还可以和自己的情人明目张胆的宣泄爱欲,所以她的沉默寡言的压抑可以在另一个维度得到释放。然而母亲纪明岚对自己的“准老伴”却只能选择克制,克制的结果便是情绪的堆积,加上外面伪装的心累,导致她在家庭中的性情暴躁。

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展示了“性元素”。郭建波关于性侵犯案件的报道,不顾孩子和情人你侬我侬,耳鬓厮磨,纪明岚拒绝男性的求欢要求。性本身已经成为缓和母女之间紧张关系的关键。

这种难以和解的家庭关系并不单纯是郭建波的个例,而是当下很多家庭关系的艺术化呈现。这不是爱和对男人的报复,而是控制欲得不到满足后的表现。

纪明岚认为郭建波的父亲是不负责任的,甚至直接称其是“流氓”。然而,对于在郭建波来说,“流氓”这个词却在她初潮提供了帮助和一丝父爱。结果,两代人对男性的不同态度便产生了分歧。

去下结论批判谁对谁错很难,因为每一种现象都是由无数个深层次原因造成的。但从电影结尾时郭建波的独白可以看出,至少父亲这个“流氓”已经尽到了某种责任,反而是她的母亲,只会责备,推卸和逃避,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压抑。

郝蕾可以说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女演员,她饰演的郝建波在最后有10分钟的独白,没有台词和表演功底,很难做到这种感觉:当我晚上无法入睡时,我想在母亲的怀里躲藏很多晚,但大多数时候我都躺在一个男人身上。

她渴望母亲的关怀,迎接的确实劈头盖脸的斥责。一个女儿的正常需求的不到满足,可怜又残酷。家庭关系缺失,使人们不知所措,只能在身体上发泄,似乎这样就能和自己和解。

整部电影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展开。显得冷静和漠然。杨荔钠曾在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中版已过一个角色。显然,她想用那种观察者的方式,对着个时代和各种现象做观察和记录。

然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缺乏具体的呈现。观众只能从人物的简短语言中想象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铺垫和转折的过程。喜欢判断对错的观众往往只能从母女的原本就不多的对话中来判断。显得很不客观。

人物的塑造很重要,应该通过语言,行为,过去的经历等多个维度来呈现,单纯的语言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乏味,情绪的爆发和感情的渲染也会因此失去扩张力和表现力

尽管最后郝蕾的独白将一直的压抑和冲突的原因释放出来。但是仅仅通过独白,很多观众无法体会到这种情绪和态度的转变,更体会不到这段独白中她内心所呈现的痛苦。意境塑造的很好,然而更多的观众却希望更多故事的呈现。

所以,整部影片基调平淡,最后的独白才是真正的高潮,这使得观众观影不是很舒畅,当然文艺片或许也需要筛选一批观众吧。

影片中,家庭的伤痕没被着力刻画,而是重点展现这种伤痕所造成的应激反应,并全通过女性的视角呈现出来。父权似乎被可以忽视,但又无处不在。隐晦中,女性的阴柔和男性的阳刚一直在不断冲突。

父权缺位,女性完全凭借自己走出男性的阴影,这是导演在电影中传递的理念和价值。以这种反高潮的方式,让女性在压抑的平静中和母亲,和自己和解。这种和解没有惊天动地的痛苦和呐喊,没有表现出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出现,似乎又转瞬消逝。

电影最后,郭建波的脑海中呈现一段充满色彩的关于肌肤之亲的画面。随后,流水涌来,涌向城市各个角落,城中春意盎然,人们欢声笑语。

导演似乎是用这样的意象,表现出柔弱女性的魅力和力量。这与今村昌平在《红桥下的暖流》中的夸张呈现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相比于今村昌平对女性的崇敬乃至崇拜,《春潮》中呈现的更多的是女心内心自我的释放和和解。

0 阅读:211

魅影拾光

简介:影视/读书/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