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周总理劳山遇刺,11名警卫人员战死,调查发现凶手大有来历

执笔读春秋 2022-11-19 23:47:27

1937年,周总理在延安劳山遭遇到了一次刺杀,身边11名警卫人员战死。他曾经这样感慨过:“我一生遇过很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就是那一次,那次是陈友才同志代替我牺牲了。”

这次令周总理心有余悸的刺杀事件,发生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的时期里,当时的情况可谓九死一生。事后调查才知道,凶手原来大有来历。

一、前往南京,途中遇刺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地区以后,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成了全国军民的主要任务。之后,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也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为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周总理经常需要往返延安与西安、杭州等地。为了保证往返途中的安全,他的警卫参谋陈友才每次都会带着几十名警卫一路跟随他,确保他安全抵达。

1937年4月25日,周总理再次由延安启程前往南京,代表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有关于红军改编的问题。与他同去的,还有红军副参谋长张云逸以及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

此外,还有警卫参谋陈友才带领着警卫队的30多名警卫人员随行,这30多名战士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周恩来以及其他领导的人身安全,让他们顺利达到南京。

由于战乱等原因,当时全国各地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出发之前,为了确保周总理能万无一失地到达目的地,陈友才提议让周总理假扮成警卫人员,坐在驾驶室里。

同时,陈友才自己则穿上西服,装扮成周总理的样子,坐在后排的座位上。正是陈友才如此细心地保卫,才让周总理得以从此次刺杀中幸免于难。

出发之前,陈友才除了这一项精密的安排之外,他还向随行的其他警卫战士们介绍了西安的情况,并且还具体布置了每个人的任务和要注意的事项。

1937年4月25日上午9时,周总理一行人从延安的南门出发前往南京。乘坐卡车的他们,很快就走到了一条崎岖的山路上。由于山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所以卡车颠簸得非常厉害。

负责此次行动的警卫战士们,大多都是第一次离开陕甘宁边区,所以一路上他们的情绪都非常高昂。这群年轻人一边说一边笑,气氛十分融洽。

然而,具有多年作战经验的陈友才却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坐在车里的他,一路上都用眼睛四处搜索,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蹊跷之处。

在卡车穿过红军防区三十里铺兵站之后,他们开始沿着盘山公路,驶入了距离延安60多里的劳山北麓的湫沿山。这一地区人烟稀少且地势险峻,周围全都是森林且树叶十分茂密。

如此天然的原始环境,让这里的豺狼数量与日俱增,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出没在此地,十分危险。除了狼群的危险之外,土匪也是此地的一大安全隐患。

因此当卡车进入这一地段之时,每个人的警惕性都提高到了最高点。就在这时,卡车也已转过峡谷,驶入了两山之间的一小段平地上。

刚刚来到平地的他们,立马就听到前方传来了一声明显的响动。听到声音后的陈友才警惕地询问:“这是什么声音?”一名战士回答:“像是放羊人的鞭子声。”

但是这个回答,随即就遭到了另一名战士的反驳:“不对,这里是高山密林,怎么会有人放羊?”就在他们对话之时,无数的子弹纷涌而至。在枪林弹雨间,一场残酷的战斗就此展开。

周总理一行人顶着枪林弹雨,处于绝对的劣势,敌在暗、我在明的局势对他们十分不利。根据当相关人员的回忆可知,敌人大约有两百多人,而周总理一行人总共才30多人。

这样的数量劣势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致命的。而且战斗刚开始之时,为了防止周总理一行人驾车离开,敌人把所有子弹都射向了驾驶室和汽车的轮胎。

司机因此腿部受伤、流血不止,汽车也因轮胎被打穿而瘫痪在公路中间。面对这一情景,周总理非常沉着冷静。他不等汽车完全停下来就命令所有人赶紧下车,并四散开来进行还击。

二、战斗异常激烈,警卫参谋牺牲

在周总理等几人下车之后,他们一边匍匐在前车的轮胎后观察敌情,一边寻找逃生之路。当时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一定要保证周总理安全转移!

作为指挥的张云逸当即下达命令,他要求陈友才和警卫战士保护周总理安全转移,并命令其他人员进行掩护。在警卫人员的掩护之下,敌人的猛烈进攻被抵挡了下来。

由于坐在车里扮演周总理,所以陈友才被子弹打伤了腿,几乎无法移动,只得坐在车里。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坐在车里的他一直在仔细观察敌人的部署。

在用心观察了敌人的火力部署之后,陈友才发现他们的右侧没有敌人。于是他立刻命令几个尚能自保的警卫员护送周总理从右侧撤出公路,并向树林进行转移。

毕竟面对敌人的人数压制,只有在枝繁叶茂的密林掩护下,他们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在下达了命令之后,陈友才忍着强烈的伤痛下了车,并站在了车厢前。

陈友才选择如此做的原因就是想用自己的伪装,来吸引敌人的火力,以便其他警卫人员能够掩护周总理顺利转移。事实证明,他的方法确实有效。

当敌人看到车前有一个穿着西服、系着领带、戴着礼帽、穿着长靴的人,而且这个人还临危不惧地持枪而立,便理所应当地认定这个人就是周总理。

于是敌人迅速转移了目标,开始把全部的火力都对准了车前站着的这个人。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陈友才用尽了全部的力气去抵挡、拖延,只为了让周总理等人能有机会转移。

陈友才利用卡车做掩护,有时趴在地上,有时又突然站起,还不时地学着周总理的口音进行指挥,并频频举枪射击。他这一系列迷惑敌人的行为,成功将敌人的火力吸引了过来。

意识到情况危急的周总理,当机立断地带领其他领导以及几个警卫人员迅速从公路撤离,进入了丛林之中。随后,他们很快冲出了危险区。

与此同时,留在原地吸引火力的陈友才等人,也把敌人引到了另一座山间。他们一边吸引火力,一边奋力御敌。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敌众我寡的原因,他们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

作为周总理的替身,陈友才一直坚持到身中六弹才倒下。当然,其他警卫人员也是坚持到了最后,他们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最终倒地不起。

敌人冲到他们的身边,从陈友才的衣服里搜出了“周恩来”的亲笔名片,误以为自己击杀了周总理,所以他们在陈友才的身上连捅了数刀之后,才大笑着扬长而去。

三、成功获救,追查真相

在敌人退去之后,逃出险地的周总理等人,也成功地被驻守在附近山头的红军救了下来。因为当时驻守在附近的通讯班,被激烈的枪声吸引了过来。

这个通讯班一边派人急速前往劳山方向,一边和总部取得联系,报告了此次事件。得到消息的毛主席匆匆赶来,他面带焦急地对警卫员说,无论如何都要把周总理救回来。

警卫队的全体人员接到命令,快马加鞭地向着枪声的方向赶去。当他们到三十里铺时,刚好遇到了突围出来的周总理等人。周总理见到他们以后,要求他们火速赶往现场支援。

然而等到警卫队赶往现场之时,敌人早就已经远去了。随后,警卫队将在战斗中身受重伤的同志,以及阵亡战士的遗体,全部带回了延安。

在此次周总理遇刺的事件中,牺牲的警卫人员达到了11位之多。此外,还有几位警卫人员身受重伤。事发后几天,事件的调查就有了结果。

原来,周总理被刺杀是国民党反动派与土匪勾结,事先就策划好的。1937年4月初,盘踞在附近的土匪团伙受到国民党甘泉县党部的指示,派了两名土匪到延安打探消息。

这两名土匪到达延安以后,立即就与土匪头目李青伍安排在延安的坐探冯长斗接上头了。经过连续多天打探,他们知道了周总理将出行并会路过劳山的消息。

李青伍得到消息后认为是天赐良机,他觉得只要击杀了周总理,就能给红军沉重的打击,并且还能在国民党那里扬名。于是他就召集了另外一些土匪头目,策划并实施了这一次刺杀。

然而,李青伍等人的歹毒计划最终并没有成功。而且此次事件发生之后,中共就改变了对这些土匪的政策,开始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剿匪行动上。

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剿匪行动,土匪终于被击垮了,土匪头目李青伍和民团头目姬延寿均被活捉。连同前文提到的坐探冯长斗,以及其他十余名匪徒,最后全部被处决了。

在这一系列的清剿行动之后,陕甘宁边区环境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领导人的安全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结语

事发后的第三天,红军总参谋部在延安为牺牲的11位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不过由于与国民党谈判日期临近的原因,周总理并没有参加追悼会,而是由西安转机去了南京。

在周总理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这一次是他遇到过的最惊险的一次,同时也是最令他痛心的一次,他始终记得是因为陈友才,自己才存活了下来。所以他在生前,曾多次回忆起陈友才。

2 阅读:73
执笔读春秋

执笔读春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