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一场全民抗争。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无数英雄儿女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有八位军长牺牲。其中七位在战争结束后被安放在忠烈祠,受到人们的纪念。然而,有一位军长,直到他去世五十年后,才被正式认定为烈士。这位军长就是国民党的中将吴克仁。
吴克仁是满族,生在吉林宁安县一个普通农家。宁安县位于边境,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吴克仁从小耳濡目染,很早就立下决心要守护家园。吴克仁从小就有志气,成年后顺利考进了保定军校的炮兵专业。学成之后,他直接加入了东北军,而且很受少帅张学良的器重。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张学良转而投奔蒋介石,吴克仁的部队则被并入王以哲的第六十七军。
抗战还没打响,日本人的胃口就越来越大。他们侵吞了东北三省,搞了个伪满洲国,把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推上去当了摆设。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张学良选择了按兵不动,这让许多爱国将领感到十分失望。更让他们困惑的是,蒋介石此时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抵抗外来侵略上,反而全力策划如何消灭红军。1935年,蒋介石派六十七军去攻打陕甘苏区,结果他们小看了红军的战斗力,被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吴克仁和不少爱国将士听说了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心里开始有了变化。他们纷纷要求结束内战,回到东北老家打日本鬼子。
1936年,王以哲作为六十七军的最高指挥官,与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联手抗日的协议。在这一背景下,吴克仁获得了参与抗日军事培训的机会,并被提拔为六十七军的第二把手。六十七军全体官兵都坚定地站在抗日阵营,但这种态度招致了一些反对革命者的敌视。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中的年轻军官在西安住所刺杀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导致部队一时间失去了领导者。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吴克仁被任命为新任军长。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吴克仁主动要求上前线作战,到7月底,他所在的六十七军已经全部集结,沿着津浦铁路向北开往河北沧州,去支援撤退到马厂地区的二十九军。
9月份,六十七军奉命调往邯郸,由第二十集团军总指挥商震直接领导,负责守卫临洛关。没过多久,日军在土肥原的指挥下,集结重兵向临洛关发起猛攻。面对强敌,吴克仁带领六十七军独自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双方力量差距太大,六十七军拼死抵抗,但在敌人的猛攻下损失惨重。吴克仁原本指望商震能派兵增援,没想到对方找各种借口推脱,不愿出力。迫于形势,吴克仁只好带兵撤退,到河南新乡进行休整。这场战役中,吴克仁对河北前线葛军将领消极避战的做法非常不满,他主动向蒋介石请命,要求调往条件最为艰苦的淞沪前线参加战斗。
很快,六十七军被紧急派往上海,归入张发奎指挥的右翼方面军总预备队。没想到,这场战役竟成了六十七军的最后一战。1949年11月,日本第十军团从金山卫上岸,迅速向松江县城进发,计划从西面绕到中国军队背后进行包围。为了掩护上海的主力部队安全撤离,六十七军接到命令,必须在松江城坚守三天。第一天,日本军队在黄浦江对面,用密集的炮火打掩护,派出了橡皮艇和木帆船强行上岸。吴克仁亲自赶到前线指挥作战。
六十七军的官兵们士气高涨,他们一鼓作气,顶住了敌人猛烈的攻势,成功消灭了五六百名敌军。第二天,日军的攻势更加凶猛。一〇七师的师长和参谋长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大多数团、营、连的指挥官也相继阵亡。随后,一〇八师的旅长刘启文在与日军的交战中不幸身亡。在随后的城市巷战中,一〇八师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师长一人成功突围。到了第三天,六十七军伤亡惨重,仅剩少量士兵跟随吴克仁奋力突围。当他们到达青浦与昆山交界处,正打算渡河前往昆山时,敌机突然出现在空中,地面部队也紧追而至。吴克仁不得不再次组织部队进行抵抗。
这次,吴克仁没能带兵杀出重围,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他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尸体也被河水卷走,不知所踪。这次战斗异常激烈,危险程度极高,没有一家媒体敢到现场采访,所以当时报纸上找不到任何相关消息,吴克仁的去向也就成了未解之谜。
吴克仁阵亡后,外界始终没有他的任何音讯。直到国民政府发布了一份《敌情通报》,里面提到:“经核实,原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在我方主力部队撤出上海后,已带领部队投靠了日军。”吴克仁为国捐躯,非但没获得国民政府的表彰,反而被扣上叛徒的帽子,连累家人遭人唾弃。更可悲的是,淞沪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借口六十七军损失惨重,直接撤销了这支队伍的编制。蒋介石迅速解散六十七军的举动,让后世不禁猜测吴克仁将军的死亡是否另有隐情。西安事变刚结束,蒋介石就马上软禁了张学良,而吴克仁曾被认为参与过营救张学良的行动。
张学良手底下有支实力雄厚的东北军,但蒋介石并不担心,因为当时东北军内部正闹得不可开交。年轻军官和资深将领在打还是和的问题上争执不下,矛盾越闹越大,最后甚至演变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1937年,应德田、苗剑秋等年轻军官刺杀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和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等人。事发后,王以哲的好友刘多荃为替好友报仇,设计杀害了少壮派的高福源,导致内部自相残杀的情况更加严重。蒋介石趁着东北军内部不团结,没费什么劲就把这支队伍给收拾了,张学良也因此没人搭救。但东北军里有个叫冯克昌的空军将领,他倒是想救张学良出来。
当时张学良被关在雪窦寺,由于蒋介石封锁消息,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不过,冯克昌还是查到了这个地方。1937年3月,冯克昌召集了200多人,租了几辆大客车,假装去春游,直接闯进了雪窦寺。冯克昌几乎成功营救张学良,但当他见到张学良本人时,少帅却拒绝了他的帮助,最终营救行动未能成功。张学良虽然留了下来,但这件事对蒋介石的冲击可不小。他立刻让戴笠加紧对张学良的监视,同时抓了冯克昌,想从他嘴里问出囚禁地点的消息是怎么泄露的。可是审了半天也没问出个所以然,蒋介石只好把人放了。
既然冯克昌那里问不出什么,蒋介石决定亲自调查。经过一番追查,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去过雪窦寺的吴克仁身上。一个月前,吴克仁专程前往南京与蒋介石会面。会谈结束后,他执意要再见张学良一面。蒋介石不便推辞,只好同意。正因如此,蒋介石认定吴克仁是最有可能泄密的人。六十七军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兵员充足,堪称张学良掌控东北军的核心力量。正因如此,吴克仁牺牲后,蒋介石立刻下令解散六十七军,甚至给吴克仁扣上了叛国的罪名。
吴克仁英勇牺牲的事实被尘封了50年之久,直到1980年,王公屿在台湾发表了一篇题为《八一三之役——吴克仁将军殉国实纪》的文章。作为亲历者,他回忆了当年与吴克仁并肩守卫松江的经历,这段历史才终于重见天日。1987年,吴克仁被国家民政部正式追授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勇事迹终于得到应有的尊重。然而让人感到惋惜的是,由于当年吴克仁将军的遗体被水流卷走,至今仍未能寻获。卢庆洪在《黑龙江史志》2020年第一期撰文,讲述了吴克仁烈士以无比勇气投身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吴克仁:一位背负"汉奸"污名的悲壮将领,孙莉在《中国档案》2019年第8期中记述了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