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专用“毒药”治病,51年用5吨救千万人,开药方还要公安局签字

墨忆使谈 2024-09-14 14:48:08

附子是一味毒药,仅需10克就能取人性命,但中医李可却用这种毒药给人治病。

意外的是,病人吃了他开的“毒药”之后,不但没有毒发身亡,反而奇迹般的康复了。

更令人疑惑的是,这样的毒药,李可一生竟用掉了5吨。

有时他开药方甚至需要公安局局长签字,这是怎么回事?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名医李可用剧毒中药治病

在中医界,李可的名字与一味药材紧密相连——附子。这种被认为剧毒的中药,在李可手中却成了救命的良方。

有一次,他在一天内使用了500克附子的超大剂量来治疗一位垂危的患者。这个剂量之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中医也会为之惊叹。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冒险的做法,让许多被常规治疗方法放弃的患者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而李可的用药理念也并非凭空而来。

他对《伤寒论》进行了长期的钻研,发现古方中大量使用附子的记载。

在李可看来,当病人处于垂危之际,全身往往被阴寒所困。这时候,只有使用纯阳之物,如附子,才能斩断这种阴寒,挽救患者的生命。

不过,李可对附子的使用也并非盲目。

为了确定附子的安全使用范围,他亲自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不断增加附子的使用剂量,仔细观察自身的反应。

有一次,他误服了大剂量的附子,却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严重中毒反应。

这个意外事件,让他对附子的剂量有了新的认识,也坚定了他继续探索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决心。

尽管李可主张大剂量使用附子,但他同时也强调辨证用药的重要性。

他提倡通过合理的配伍来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在他看来,中药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一门精妙的平衡艺术。

1981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汉代的度量衡器,通过这些器具,人们发现李可使用的剂量与张仲景原方的用量惊人地相符。

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李可用药的合理性,也为中医古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令人意外的是,李可并非学医出身,甚至还坐过牢,他又是如何研究出这样一套理论的呢?

自学中医

1930年,李可出生在山西省灵石县一个普通农家。

他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浓厚兴趣,最终考入西北艺专文学部。在校期间,李可沉浸在诗词歌赋中,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

直到1955年,25岁的李可却因参与一场学生运动被判入狱,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

在狱中,他偶然接触到一本破旧的《伤寒论》。

起初,他只是为打发时间而翻阅,却渐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他开始向狱中的老中医请教,并通过狱友家人的帮助,陆续获得了更多中医典籍。

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借着微弱的晨光研读医书,用牢房墙壁作黑板,用煤渣当粉笔,将背诵的方剂写满整面墙。

作为赤脚医生,李可背着简陋的药箱,为偏远山区的村民看病。有时候,为了赶到病人家里,他需要徒步行走几十里山路。

在一次出诊中,李可遇到了一位患有重症肺炎的老农。当地卫生所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但老农的家人恳求李可试一试。

李可大胆使用了附子、干姜等温阳药物。三天后,老农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次经历让李可对中医的威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1978年,国家恢复中医师资格考试,李可立即投入了准备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医师。

进入县人民医院后,李可他开始接触到更多疑难杂症,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有一次,一位重症肝硬化患者被送来急诊。西医已经表示无能为力,李可却坚持接手。

他连续三天三夜守在病床前,不断调整处方。最终,患者转危为安,李可的名声也随之传开。

1983年,李可创办了灵石县中医院。

李可自掏腰包购买医疗设备,动员老中医们出诊坐堂,甚至亲自设计了医院的中药房。

在他的努力下,灵石县中医院从一间破旧平房发展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医疗机构。

开创先河

行医过程中,他创制了多个独特的方剂,如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

在当时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危重症治疗领域,李可用中医的方法挽救了大量被西医放弃的危重病人。

李可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国外。美国等国家的人们曾组团来华,专门向李可求医。

李可的工作时间常常超出常人的想象。白天,他忙于看诊;晚上,他埋头学习。经常到凌晨2点后,他才能躺下休息。

而对于那些不识字的患者,李可更是格外用心。他常常亲自上门,手把手教患者如何煎药、服药。

在李可眼中,医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开方抓药,更重要的是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李可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他愿意公开自己的诊疗方法,不保守秘方。

面对用药风险,李可始终保持着勇于担当的态度。他深知,在治疗危重病症时,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

但他从不退缩,而是以专业的判断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每一位患者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李可的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再版60多次,成为了中医界的经典读物。

他主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更是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创新。

学术传承

2010年,南方医院决定设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

基地成立之初,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许多人质疑李可的用药方法是否安全,是否适合推广。

为了打消这些疑虑,基地邀请了李可的几位得意门生来院讲学。

其中一位名叫张明的医生,分享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有一天,一位重症肺炎患者被送进急诊室,常规治疗无效,生命垂危。张明按照李可的方法,大胆使用了大剂量附子。奇迹发生了,患者的体温迅速下降,呼吸逐渐平稳。

同年,广东省中医院也成立了中医经典科,专门应用李可的思想救治重症患者。

科室成立之初,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医生担心使用大剂量中药可能会引起医疗纠纷。

为了消除顾虑,科室主任王立使用李可的药房亲自示范,最终患者减轻了症状。

时间来到2024年8月,李可的家乡山西长治市决定,在当地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设立李可学术传承基地。

这个决定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一位老中医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李可早年手写的医案笔记。

这本笔记记录了李可在长治地区行医时的诸多经验,其中不乏独特的诊疗方法。

研究所的专家们如获至宝,他们发现,笔记中记载的许多方法,特别适合治疗长治地区常见的一些疑难杂症。

基于这一发现,长治市决定设立专门的基地,深入研究李可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当地的医疗实践相结合。

这个书房是根据李可生前的书房原样复制而成,里面摆放着李可生前使用过的书籍、医疗器具,甚至还原了他独特的诊室布局。

这些传承基地和纪念场所的建立,不仅是对李可学术思想的传承,更是中医界对这位大师的敬意。

结语: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像李可这样的中医大师涌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中医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0 阅读:90

墨忆使谈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