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胡适的弟子,却遭林徽因痛骂,晚年以悲惨结局收场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2023-12-15 03:42:04

熟悉近现代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吴晗这个人的。吴晗的革命经历很复杂,他的文章虽然被世人广为传颂,但其在政治上又显得很幼稚。观其一生,实在让人可悲,可叹。

吴晗的家乡在浙江义乌,他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吴滨珏是秀才出身,家教颇严。少年时代的吴晗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12岁到金华求学,15岁就能遍通梁启超维新变革的思想。

当时,吴晗一边饱读着古今史书,一边又学着打麻将、抽烟,在父亲看来,吴晗是一个十足的“捣蛋”鬼,但在他人看来,他却是一位十分罕见的神童。

吴晗喜欢历史,尤其擅长明史,从金华中学毕业之后,他就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就读。不久,该校停办,他又考入了上海中国公学,成为了中国公学的高材生。

1929年,当时在中国公学学习的20岁的吴晗有幸结识了胡适,在其的指引下,他撰述明史,成为了胡适的高足。

加入胡适门下后,吴晗很快就成为了胡适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助手。1930年7月,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北上北平,吴晗放弃学业追随北上,不久,经胡适介绍,他被安排到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成为了明史的研究专家。

吴晗甘愿自降身份到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一方面是为了研究明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随胡适改考北大。不过,当成绩出来时,吴晗却因为偏科严重而未能录取。当时,北大入学考试需要考文史、英文、数学三科,吴晗的文史、英文均得满分,但数学却考了零分。

不得已,吴晗只好改投清华,成为了清华大学文史系的研究生。

三十年代的吴晗十分醉心于明史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曾亲自组织和领导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的标点改编,又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等读物,对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胡适对这位弟子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甚至还亲自教习他治学、教学方法。用吴晗自己的话说:“有了恩师的指导,我才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

可惜,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八年时间,吴晗就与这位恩师分道扬镳。

抗战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并担任了云南大学的教授。1940年5月的一天,张荫麟对熊庆来说,自己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来主持西南联大历史系的工作,熊庆来就推荐了吴晗,于是,1940年5月底,吴晗就担任了西南联大历史系的教授。

作为西南联大明史板块的领军人物,吴晗也有着满腔的报国热血,从受聘教授开始,他就继续自己对明史的研究,甚至全身心的进行解读。然而,在国难当头之时,不是所有人都能专心搞学术的,特别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之下,就更别提学术研究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胡适彻底加入了民盟组织,开始从一名历史学家转变为政治家、革命家。

不过,他的这种身份的转变,却与自己的恩师胡适所推崇的“救国读书论”相悖,于是,从1941年开始,吴晗便与恩师分道扬镳了。

我们不能遑论吴晗这种选择到底是否正确,但从当时那种环境来看,他的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殊不知,国难当头,有国才有家,倭寇未除,何以家为?

吴晗参加革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民盟北平委员等职,在此期间,他大力宣扬反蒋抗日的主张,并影响了大批知名教授。

1949年10月,全国获得解放,经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推荐,吴晗被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和市委常委,成为了北京市举足轻重的骨干。

吴晗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主持并领导了拆除北京古建筑和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不曾想,在这一实施过程中,他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并饱受争议。

北京城皇城原本有13公里长,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曾经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

北平解放前,为保护北京城内的大批文物古建筑,我军曾采取和平解放的手段,积极争取傅作义部起义。

后来,北京被定为新中国首都,中央人民政府便在此设立。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吴晗等遵照中央的指使打算重新规划北京城,不过,在重新规划前,有一个问题却在党内争论不休,那就是要不要拆除北京城的旧皇城墙和牌楼。

对于这个问题,支持派和反对派争论不休,以梁思成夫妇为代表的反对派主张不拆除古楼,他们认为这是历史古遗迹,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支持派则认为皇城墙和牌楼阻碍了北京城的规划,只有拆除了古城墙,北京城才能长久的发展。

当时,吴晗主要持第二种观点,在拆除皇城墙的问题上,他与郭沫若保持一致。

平心而论,北京古城墙是我国重要的古建筑遗址,它辉煌500多年,曾经多次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为了保护古城墙,梁思成在解放前也曾一手绘制《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名贵古建筑。

然而,他的方案最终却被中央搁置了,这实在可惜。

作为全国知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这一问题上曾与吴晗发生了多次正面冲突,在一次会议上,林徽因甚至当面指责:“真要把古董给拆了,损失可就大了。就算将来复建,那也是赝品,假古董!”

对于北京古城墙被拆除事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当时,它的确阻碍了北京城的发展。不过,作为我国最大皇城墙,北京古城墙以这样一种草率的方式落幕,也实在有些欠妥。

至少,也应该在不影响整体建筑的情况下加以保留,因为这毕竟是我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吴晗在拆除北京皇城墙的过程中饱受争议,1957年后,他又连续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和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成为了国家的正部级干部。

1965年,因为小说《海瑞罢官》的影响,吴晗受到了错误批判。两年后,即1969年10月11日,他悲惨离世,终年60岁。

纵观吴晗的一生,他虽然说不上是雄才大略,但也是对革命有功,抛开世俗评论,他在许多问题上还是具有可鉴之处的。至少在史学方面,他就超出了大多数人。

吴晗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史学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缺乏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千载人物,千秋功过,就留待后人评说吧。

0 阅读:106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