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点智能柜台取代了人工窗口,“全员营销”变成“全员求人”,每个银行人都该问:
这场永不停歇的增长游戏,到底是谁在透支行业的未来?

某国有大行将“存款新增”指标精确到每名员工身上,晨会口号从“服务提升”变成“缺口分解”,每个在晨雾中走向网点的银行人都心知肚明。
这场自上而下的增长狂欢,正在把整个行业拖向危险的泡沫游戏。
一、防守已用尽全力,进攻纯属虚幻现在能保住存量客户,已经是跪着服务了。
凌晨的柜台里,柜员老张在监控死角快速吞咽降压药。
他刚接到通知:本月必须从他维护的327个存量客户中“深度挖潜”50万存款。

可这些客户中,有81个是每月靠退休金过日子的老人,有46个是小微企业主。
他们的账户流水,早在半年前就被各种“税e贷”、“商户贷”掏空。
某银行员工公布了指标要求,对公存款日均较上年增长12% ,辖区企业开户率实际值同比上涨23% ,客户经理人均维护企业数要从35家激增至82家。
二、KPI数据美容的十八层滤镜晨会现场,新任支行长正激情宣讲,不要总说资源枯竭,要学习把1个客户做成10个账户的艺术!
台下老员工们低头在笔记本上画着鬼脸,他们太清楚这些“艺术”的真相。

柜员将母亲养老金分12笔存入不同期限,理财经理要求客户将1份保险拆成5份购买,网点人员集体营销客户反复注销再重开账户赚中间业务收入。
某分行甚至流行起存款漂流瓶,不同支行员工互相存入对方网点完成考核。
某支行长在内部会议上直言:“现在各家银行的KPI完成度,比拼的不是经营能力,而是员工的数学想象力。”
三、增长执念背后的三重割裂总行战略报告里写着“深耕本地化经营”,考核却要求县域支行必须拓展省外客户;高喊“差异化竞争”,但产品库里的“特色产品”与同业相似度超90%。
某银行花重金开发的智能系统,最终沦为晨会大屏上的“数字烟花”。

客户经理白天在外拓商户,晚上却要手工录入23个字段的客户信息,因为系统无法识别菜市场摊贩的手写收据。
银行风控部一边严查“员工代客操作”,管理层一边下达“必须教会每位老年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的死命令。
某农商行发明的“贴息”存款四步法,银行系统显示利率2.0%,柜员手写“+1.5%”,客户拍照后立即删除,最后用季度末用营销费用贴息。
这种在监管红线跳芭蕾的操作,正在全行业蔓延。
在某银行大楼的消防通道里,笔者曾见过最震撼的涂鸦,“我们不是数字民工,我们是看门人”。

当整个行业沉迷于增长幻觉时,或许更需要那些敢于对着晨会PPT说“皇帝没穿衣服”的普通人。
银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那串永远增长的数字,而是寒冬来临时,客户依然愿意握着你递过来的那杯热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