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军营的几年,对我来说是淬炼和成长的过程。1974年,我离开家乡,母亲在村口递给我一个装着三个馒头和一块咸菜的布包,眼中满是不舍。我明白,参军意味着告别舒适,迎接挑战。军营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严苛的训练、冰冷的被窝、班长的厉声呵斥,都让我一度想要放弃。叠“豆腐块”被子,一块小小的方块,却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我常常叠到深夜,却依然达不到标准。思考点一:你还记得你曾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咬牙坚持,才是我唯一的出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我逐渐适应了军营的节奏,训练成绩也名列前茅,最终在第三年成为班里的骨干。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Tips:遇到困难时,不妨问问自己:我能坚持多久?再坚持一下会怎样?
提干,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从普通士兵到排长,身份的转变让我倍感压力。我深知自己经验不足,生怕辜负了领导的期望,也担心无法在战士面前树立威信。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排里的各项工作,努力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冲淡我对家的思念。四年未归,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中日渐年迈的父母和三个弟弟妹妹。我渴望回家看看,却又担心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寝食难安。终于,我还是鼓起勇气向连长提出了探亲申请。指导员的“心急”论虽然让我有些难堪,但也让我开始反思:作为一名排长,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Tips:在追求目标的路上,偶尔停下来思考:我的方向对吗?我的方法有效吗?
指导员的“心急”论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对我的一种鞭策。他并非反对我回家探亲,而是希望我能够先将排里的工作理顺,担负起一名排长的责任。他深知,一个新任排长需要时间去适应、去学习、去成长。过早地回家探亲,不仅会耽误工作,也会影响我在战士心中的形象。思考点二:如果你是当时的指导员,你会如何处理我的探亲申请?他的良苦用心我并非不懂,只是思乡心切。一个月后,我收到家信,得知母亲身体不适,这让我更加焦急。我拿着家信再次找到指导员,他详细询问了情况,并最终同意了我的申请,但前提是必须妥善安排好排里的工作。我立刻着手进行工作交接,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有人负责,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到位。三天后,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Tips: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步骤,才能事半功倍。
回家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病情并不严重,这封家信其实是托人写的,目的是让我回家相亲。虽然哭笑不得,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亲。由于性格内向,再加上一心扑在工作上,我对相亲并不积极,结果可想而知。相亲的经历让我感到疲惫和无奈,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指导员的“心急”论的深意。思考点三: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认为哪些事情值得“心急”,哪些事情应该“不心急”?假期结束后,我回到了部队,并将相亲的“苦难经历”告诉了指导员。他听后哈哈大笑,并告诉我:“父母的心,咱们当兵的,别的可以不急,成家这事儿,家里人可从来都是最急的。”
指导员的话让我豁然开朗。他并非阻止我回家,也并非反对我成家,而是希望我能够分清主次,把握好人生的节奏。他明白,对于一个年轻的排长来说,事业的起步阶段至关重要,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远。他的“心急”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有些事情则需要我们耐心等待。而如何把握好这个度,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
行动指南:
1. 专注当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集中精力,力求做到最好。
2. 分清主次:明确自己的目标和 priorities,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3. 把握节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步伐,张弛有度。
4. 保持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5. 重视家庭:家庭是我们的港湾,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用心经营家庭关系。
指导员的“心急”论,不仅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排长,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句简单的提醒,伴随我走过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每当遇到年轻人急于求成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指导员的那句话:“别心急,慢慢来。”这句话,也成为了我的人生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