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做对了很多事情,但同时也做错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些错误无关紧要,但有一些错误则非常致命,是导致德国最终失败的罪魁祸首,其中德国战争总动员得太晚绝对是德国最大的错误之一。而德国开启战争总动员的最佳时机就是1940年,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没有太大的阻力,这一年让阿尔伯特·施佩尔担任帝国军备部长,开启战争总动员,1942年就可以为苏联送终了。

在1940年6月22日法国政府签署停战协议,德国在西线的战争结束,而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就没有什么仗要打,除了在不列颠上空和英军打了一场之外什么事都没有,而此时的德国及其盟军已经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精华地区,在这些国家的土地上德军也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因此当地民众对于德军没有太大的方案。
外部条件已经如此优越,内部条件更是好到难以想象。希特勒在打败德国的宿敌法国之后在德国国内的声望无人可敌,他就是德意志一千年来最伟大的统治者,希特勒的话基本就是圣旨了。此时的容克军官团也对希特勒赞赏有加,双方的合作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此在1940年开启战争总动员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对声,最多就是底层民众有些许不满,但无关紧要,当时希特勒的地位稳如泰山。
而当时希特勒如果能早一点儿发现他的私人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的才华,纳粹德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施佩尔在1943年担任帝国军备部长,到1944年让德国的军火产能达到了最高峰,1944年一年的产能比1941–1943年的总和还要多,从这儿就能看出德国的军工部门有多么摸鱼了。而施佩尔做到这一切还是在缺少资源,盟军轰炸机满天飞的1944年,如果提前到了1940年真的是不敢想。

阿尔伯特·施佩尔,长得其貌不扬,搞起生产来怎么那么厉害。
总动员,1942年为苏联送终在1944年,施佩尔破天荒的让德国的坦克总产量达到了每月2000辆,全年坦克产量19000辆,而1940年和1941年德国坦克产量只有8000多辆,一年顶四年,这实在是太可怕了。除了坦克以外,飞机产量39000架,潜艇240艘,火炮74000门,轻武器约150万件。再强调一下,这是德军节节败退的1944年。
真的不敢想让施佩尔在1940年7月份担任帝国军备部长,整合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的工业之后德国的产能能提高到什么水平。1940年的德国还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情况,很少有轰炸(英军的夜间轰炸充其量就是挠痒痒,基本没有炸到有价值的目标),充足的人力资源,比较充沛的矿产、石油资源(起码在1940–1941年德国是不太缺)。

让施佩尔这样干一年,到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德军能拿出手的可就不止4000多辆坦克1.7万门火炮和5000架飞机了,起码全都翻一倍是可以做到的。到时候德军还需要再组建一个预备集团军群,配置和南方集团军群差不多,这样在1941年8月份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就不需要做进攻莫斯科还是支援南北集团军群的选择了。
按照8月份莫斯科方向苏军兵力短缺的程度(几乎全是新兵蛋子,炮兵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全都送完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一脚油门20天之内就能冲进莫斯科,而新组建的预备集团军群则可以替代古德里安的作用,在基辅围歼苏军西南方面军,两方面都要,德国可能都不需要执行高加索战略苏联就崩溃了。莫斯科的重要性无论再强调都不为过,政治中心、交通绝对枢纽、文化中心等等。

鱼1
德国唯一赢的机会,就是必须抢在诺曼底登陆之前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先用原子弹轰炸伦敦,迫使美英媾和停战,再集中力量对付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