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取效的关键——煎药“火候”论

鸿志康康 2024-04-13 12:34:55

徐大椿在 《医学源流论》 中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精专,修治如法,而煎煮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中药疗效的显著与否全在于煎煮的方法,正确的煎煮方法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疗效。沈括也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

药不效,当责之煎法

多年前,曾治一患者,病因为寒湿流注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我治以《金匮》乌头汤:麻黄、白芍、黄芪、川乌、蜂蜜。嘱服三剂,我料想药必中病。后又加三剂。

但奇怪的是,患者每次都说在服药期间,能感觉疼痛减轻,但药停又加剧如初,疼痛反复。

我再三思之,方药俱对,为何疼痛反复,取效甚微?问病家:煎法如何?答:五药同煎,加蜂蜜冲服。余恍然:煎法出了问题!

当时病人多,没说清楚。嘱应当遵照《金匮要略》上的煎法: “川乌一味另用蜜煎,煎后去乌留蜜,余四味同煮去滓,与蜜混合再煎少顷。”后病家照上法煎服,仍进三剂,疼痛大减,药停不再复发,终获痊愈。

后每用此方,均嘱病人严格照上法煎,疗效都显著提高。其理在于,川乌与蜜另煎,变急烈之性为和缓之用,使药力持久,稽留关节,对寒湿之邪尽皆搜之驱之。可见,煎法不同,疗效迥异。

煎法——古人的智慧

《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后注云:“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杏仁何以后下?

现代药学表明:杏仁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是苦杏仁甙,苦杏仁甙容易被杏仁酶水解,从而失去其药效。然酶容易被热破坏,后下杏仁,是取其乘热加入,当即破坏其酶,从而减少了杏仁甙的水解消耗,以使药效最大限度保存于煎剂中。

古人不懂化学,煎法竟如此精当,实是令人敬佩。

煎药之法,有文火、武火,有加醋、加酒、甘澜水、急流水、地浆水,去沫,去滓,先煎,同煎,再煎,为散,为丸等等。总之, “煎药之法,不可胜数,皆各有意义。”

对于煎药次数,《伤寒论》 中记载的多采用一次煎煮法,而宋代之后普遍出现二煎法、三煎法。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煎法:

一、先煎后入

先煎可除去毒性减轻副作用,如有麻黄的方药,煎法是先煎麻黄去上沫,后纳诸药,因麻黄沫吸后会使人心烦。主要药宜先煎,取其原味,才能统率诸药。 如龙骨牡蛎汤先煎龙骨牡蛎;茵陈蒿汤先煎茵陈;小陷胸汤先煎瓜蒌。 一方中有表里双解或上下并举时要取其轻浮宣散之气,则后煎;要取其重降温里宜先煎;如治上焦虚烦之栀子豉汤后入四豆豉,取其豉气轻味传达上除烦。气味芳香及不宜久煎的药物需后入,避免有效成分破坏,如藿香、薄荷、豆蔻、砂仁、菊花、沉香等均应后入。

二、轻煎久煎

首先,表邪方以发散温经为常法,药以草本木本为多用。凡干腠达表,温经通阳,开发上焦的汤剂多取轻煎: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等。

此类药煎煮过久,有效成分皆能被高温所破坏,且植物碱析出较多,味亦苦涩难以下咽。 久煎之剂如炙甘草汤,取清酒七升,水八升会为十五升,浓煎成三升,基本已成为膏状,取其味厚汁浓,滋补血脉。

其次,久煎是降低中药毒性最常用的方法,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毒性成分转化或随蒸汽逸出。 如:川乌、草乌、细辛等需久煎以降低其毒性。

如果方剂中有毒性中药味数多或用量大,而且在该方中没有能解毒或能抑制其毒性的中药,则需煎煮的时间较长,可达 45 min,甚至 1 h 且开始时需用武火,后转为文火。

三、去渣再煎

张仲景去渣再煎方药中,药物配伍上均有寒热并投的特点,去其渣再煎,是取出诸药性味相门益彰,而共奏调和之功。

当柴胡大剂量使用时,即伤寒论用量为半斤时,方剂需去渣翻煎,既可药性融合,减弱峻猛药性,减少药汁量以提高依从性,避免呕吐。 如和解表里的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大柴胡汤、和解散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调和脏腑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覆复代赭汤等,都是去渣再煎。

四、包煎与另煎

包煎是把药物装在纱布袋里煎煮,目的一是为了减少对咽喉、消化道的不良刺激;二是为了防止药液混浊及沉淀于锅底加热后发生焦糊现象。含有绒毛的药物,由于绒毛不易去除,服用后常刺激咽喉、消化道,因此需要包煎,如:旋复花、枇杷叶等。

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则需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可单独服用,也可同其他药混服。

水的讲究

古人对煎药用水也是非常讲究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煎煮用水有42种之多,如井水、雨水、江河水等。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中药。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有川乌、草乌的方子可用蜜水煎煮以减毒。治疗头面部疾病的方子,煎煮时可略加一点白酒,引药上行。治疗气滞的方子,煎煮时可略加一点白醋,加强理气疏通作用。

甘澜水——以流水瓢扬万遍,亦曰劳水、千扬水。“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

把流水盛于盆内,用飘高扬起来,又倒下去,如此反复多次,当水面上出现无数的滚来滚去的小水珠时,即可取用。

甘澜水“甘、平、无毒”,甘者,甜也,属土,在五脏中对应脾,故古代医家认为甘澜水有土性,不仅补肾,还有补脾和胃之功。熟扬之后可部分改变本偏于阴的水性,使得其性趋阳、趋动。

仲景在煎药用水方面更为入细。他考虑用水能直接作用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药有升降浮沉,四气五味。水的性质也有轻重、动静、阴阳三分。

如欲取性柔而势急配用甘澜水饮,如枳栀子豉汤用清浆水(淘米水置二三甘味微酸)煎,取能协助开胃调中之总;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选用潦水(暴雨所积之水)煎药取其味淡下助湿邪;如要缓其药性则取蜜水同煎;如要取或温通血脉,便取酒水同煎。

我们还可发现论中煎法均是用冷水入煎,这也有它道理之处,目前有人习惯用温水或急于求快用开水煎药,这样会使部分含有蛋白质或淀粉类药料,一受热则组织表面蛋白或淀粉凝固形成胶状外围,妨碍有效成分的溶出。

故煎药前应先把药物加进冷水浸 5 ~ 20 min,湿透后进引煎熬,这些细节之处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直接影响着疗效,临床切不可等闲视之。

时常临床上有出现方药开得符合病情,但由于煎药不妥,致无效,医者遇此情况,如不究其由,则另开一方,将是误人不浅。

2 阅读:77

评论列表

用户85xxx95

用户85xxx95

3
2024-04-17 12:00

[点赞][点赞][点赞]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1
2024-04-13 15:56

😊

方圆 回复 04-21 19:00
你今咋不喷了?让人感觉都不习惯了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方圆 04-21 19:33
哈。我每天都有 是你自己看不见。也是你這种写下上千亿次的还不知道药量如何來的确实只能假裝看不见。

小海

小海

1
2024-05-23 18:32

[握手][点赞]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