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万泰生物披露的财报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全年营收22.45亿元(同比-59.25%),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91.49%),扣非净利润亏损1.86亿元。这组数据创造了三个历史性纪录:自2013年以来首次亏损、营收降幅创上市后新高、疫苗业务收入缩水超八成。
深挖数据细节更显残酷:二价HPV疫苗生产量从2022年的3000万支骤降至1059万支,产能利用率不足35%;疫苗板块毛利率由巅峰期的90%+暴跌至56.2%;研发费用率却逆势攀升至28.7%。曾经市值超2000亿的"疫苗茅台",如今正经历着断崖式坠落。

万泰生物的困境本质上是整个二类疫苗市场的缩影。2020-2022年间,中国HPV疫苗市场规模从45亿暴涨至300亿,但2023年增速已放缓至12%。随着适龄女性接种率突破30%,首针市场趋于饱和,而国际厂商默沙东的九价疫苗扩龄至9-45岁,直接挤压了国产二价疫苗的生存空间。
更严峻的是产业政策转向:2023年国家将HPV疫苗纳入"健康中国2030"重点工程,广东、江苏等省份启动适龄女生免费接种计划。这本应是利好,但政策采购价较市场价格腰斩(单支价格从329元降至116元),导致企业陷入"量增价减"的困局。数据显示,万泰生物政府采购渠道毛利率仅为18.7%,较商业渠道下降71个百分点。
三、暗战升级:国产疫苗的研发军备竞赛在万泰生物艰难转型时,竞争对手正在加速超车:沃森生物的二价HPV疫苗2023年市占率提升至32%,其独创的"3针变1针"技术路线引发接种革命;康乐卫士的九价HPV疫苗Ⅲ期临床试验进度领先行业;而智飞生物代理的默沙东九价疫苗2023年批签发量同比增长47%。
这场竞赛已不局限于HPV赛道。mRNA技术、多联多价疫苗、治疗性疫苗成为新战场:艾博生物的新冠mRNA疫苗海外上市,瑞科生物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入Ⅲ期临床,斯微生物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取得突破性进展。当行业进入"后HPV时代",万泰生物却仍在消化二价疫苗的库存压力。
四、战略迷途:从创新先锋到路径依赖回望万泰生物的发展轨迹,其困境早有端倪。作为国内首个实现HPV疫苗国产化的企业,本应乘势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但财报显示,2020-2023年研发投入中,HPV相关项目占比始终超过65%,而同期国际疫苗巨头的研发管线通常覆盖15-20个疾病领域。
这种"押注式创新"在行业上升期创造了奇迹:2019年馨可宁上市时,中国HPV疫苗渗透率不足1%,产品供不应求。但当市场转向时,单一产品依赖的弊端暴露无遗。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布局的戊肝疫苗、新型水痘疫苗等储备品种,或因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接力。
五、破局之路:生物医药企业的生存法则面对困局,万泰生物启动"凤凰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mRNA疫苗生产基地,与厦门大学共建核酸药物研究院,拓展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发。但这些转型举措面临双重挑战:mRNA领域已有沃艾可欣、斯微等先行者占据先机,而治疗性疫苗的产业化路径尚未完全走通。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疫苗企业正经历"三重门"考验:从仿制到原创的技术跨越、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渠道突破、从产品导向到生态构建的思维转变。在这个转折点上,企业需要重新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投入,万泰生物将研发费用率提升至28.7%的举措,或许预示着行业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六、资本退潮:生物医药估值的理性回归资本市场对万泰生物的态度堪称行业风向标。从2021年最高点的299.77元/股,到如今不足80元的股价,市值蒸发超1200亿。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估值调整,更折射出资本对生物医药板块的认知变迁:从追捧"国产替代"概念,转向审视真实盈利能力。
二级市场的震荡正在重塑一级市场逻辑。2023年疫苗领域融资事件同比下降43%,但单笔融资金额增长27%,资金向头部企业集中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当资本泡沫退去,真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结语:寒冬里的进化论 万泰生物的业绩变脸,恰似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阵痛缩影。当政策红利消退、资本热潮退却、技术迭代加速,所有企业都面临着达尔文式的生存考验。这个曾经缔造国产疫苗传奇的企业,能否在mRNA和核酸药物新赛道重拾荣光?其转型之路或将为中国创新药企提供教科书级的启示:唯有持续进化的生命,才能抵御时代的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