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玩游戏比人好?但让AI玩游戏有什么用啊...

科科的备忘录 2025-01-21 06:00:43

欢迎来到科普中国特别推出的寒假精品栏目“给孩子的高新科技课”!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科技之一,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从 AI 绘画到机器学习,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本栏目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视频和文字给孩子讲述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快跟我们一起开启这场 AI 之旅吧!

玩游戏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人类专属项目。可在 2021 年,腾讯推出的 AI“绝悟”在《王者荣耀》游戏上战胜了5位人类职业选手,引起了人们对 AI 玩游戏的关注。

其实在 2017 年前后,AI 玩游戏就已经火了一把,只不过当时 Alpha Go 玩的是棋类游戏,而不是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手机、电脑游戏。

可游戏本来就是给人娱乐消遣用的,怎么 AI 也玩起游戏来了呢?让 AI 玩游戏能有什么好处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从棋类到电子竞技

其实,让 AI 玩游戏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在 1948 年,图灵和同事钱伯恩共同设计了国际象棋程序 Turochamp。之所以设计这么个程序,图灵是想说明,机器理论上能模拟人脑能做的任何事情,包括下棋这样复杂的智力活动。

可惜的是因为这个程序太复杂了,在图灵去世之前,Turochamp 并没有在任何计算机上运行,只出现了一些受到 Turochamp 启发的国际象棋残局破解游戏。

国际象棋算是比较复杂的棋类游戏了,在同一时期,也有科学家研发了一些规则相对简单的棋类程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 1950 年,一位名叫亚瑟·塞缪尔的科学家开发的西洋跳棋程序了。

最初,这款跳棋程序只能简单地跟人类棋手进行对弈,但后来,塞缪尔想给它增加一个功能,让它能够“自我学习”。这个跳棋程序能够和自己进行对弈,记录下这些对弈的结果,调整每一步的评分,最终提高自己的技术,这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能自我学习的棋类游戏了。

塞缪尔不断改进自己的跳棋程序,让它达到了顶尖的业余爱好者的水平。可因为当时计算机硬件的限制,塞缪尔的跳棋程序和最顶尖的人类棋手还有一定的差别。第一个打败人类西洋跳棋冠军的是 1989 年的一款叫“支奴干”的程序。

不过,西洋跳棋的规则相对比较简单,棋局也不如国际象棋那么复杂,人们还是想看到国际象棋领域的人机大战。如果 AI 能战胜人类顶尖的国际象棋大师,那毫无疑问将会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场超级大战,发生在 1997 年。IBM 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虽然此后,仍然有人类棋手向 AI 发起挑战,但已经无力回天,在国际象棋领域 AI 已经取得了彻彻底底的胜利。

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后,AI 并没有停下脚步,接下来,它们要在围棋领域向人类大师发起挑战。

围棋虽然只有黑白两种棋子,但围棋局势的可能性、复杂性比国际象棋要高多了,因此 AI 要想打败人类的围棋高手,还需要更多努力。

在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之后将近 20 年,DeepMind 研发的围棋机器人 Alpha Go 击败了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柯洁。可以说至此,在棋类领域,AI 已经没有敌手了。

接下来,AI 开始转战其他领域。比如,DeepMind 开始训练一款叫 Alpha Star 的 AI,教它玩《星际争霸 2》这款即时策略游戏。在 2019 年,Alpha Star 也在这款游戏上达到了人类大师的水平。

GPT 的开发公司 Open AI,在 2017 年到 2019 年期间,也在训练 AI 玩游戏。当时它们玩的是《Dota 2》,并且在 2019 年 4 月,以 2:0 的成绩击败了当时的卫冕冠军。后来在为期 4 天的在线公开赛跟人类高手进行了 4 万多场比赛,赢得了 99.4%的比赛。

为什么要让 AI 去玩游戏

那问题来了,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让 AI 去玩游戏?

这是因为,人们在训练 AI 玩游戏过程中用到的算法和技术,往往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 AlphaGo 的深度学习技术,在 AlphaFold 中也得到了应用,AlphaFold 帮助人类科学家解决了许许多多蛋白质折叠上的难题。

另外,AI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对手的动作来预测下一个动作的可能性,这样的算法也可以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中。

再者,AI 玩游戏过程中涉及到的自主分类、决策、并不断自我优化的能力,在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

总而言之,让 AI 玩游戏,并不是为了找事情让 AI 消遣,而是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让 AI 变得越来越聪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 AI 算法,以迭代技术。

准确地说,“AI 战胜人类”这样的说法实为调侃,战胜人类的并不是 AI,打败人类的,还是人类的智慧。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北京云御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审核丨秦曾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0 阅读:0
科科的备忘录

科科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