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破灭后的十年:繁华落幕,苦涩长歌

沐光拾忆 2025-02-07 21:30:57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一场从云端跌落谷底的惨痛历程,泡沫经济的破灭,如同一场噩梦,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尤其是破灭后的第一个十年,日本社会各个层面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1991 年夏日的东京,表面上依旧是一片纸醉金迷。下班后的白领们涌入港区,在朱丽安丝前排队,沉浸在吵闹的音乐、昂贵的酒精与舞动的身体交织的世界里。然而,日经指数的波动、房价与贷款的危机已悄然蔓延,但人们仍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深信不疑,沉醉在这场不知何时会醒来的美梦中。

回溯泡沫形成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以全球四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球四分之一的 GDP,民族自豪感空前膨胀。终身雇佣制盛行,民众普遍持有房产和大量股票,在他们看来,日本的房价和股价只会不断上涨。企业也纷纷投身房地产和股市,住友不动产甚至打出 “早买赚得多,晚买赚得少,少赚就是赔” 的煽动性横幅。阿布宽就是其中的典型,1987 年他投资房产初尝甜头,随后大量买入,结果不到三年,就从拥有财富的人变成身负三亿巨债的负债者,年仅 26 岁的他,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最终转行成为演员,直到 2007 年才还清所有债务,半生时光都被债务束缚。股票投资领域同样疯狂,拉投资比拉皮条还容易,“电梯融资” 现象频出,项目能否盈利无人关心,只要故事吸引人就能获得投资,所有人都沉浸在财富增值的美梦中。

但美梦终有破碎的一天。1989 年 12 月 29 日,日经股价达到 38957.44 的历史高点后急剧下跌,不到两年就跌至 14000 点左右。1990 年初到 1991 年末,泡沫逐渐破裂,1989 年 12 月美国出兵伊拉克引发石油危机,次月日经指数一个月内暴跌 70%,资本外逃,经济陷入动荡。

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试图力挽狂澜。1991 - 1992 年,政府联合财团喊话稳定股市,索尼等企业也出面安抚市场,政府还打破行政不干预央行的传统,强行推动央行降息并亲自下场刺激经济。然而,经济规律并未如政府所愿。1992 年日本推出房产税,房市雪上加霜,大量期房断供,银行不良资产增多,财阀为救房地产业务从股市抽水。同时,部分金融机构为逃避责任,将不良债权表外化,让国家队收购关联公司,玩起了金蝉脱壳的把戏。

1993 年,日本政府公布一系列高价公共项目,试图稳定舆论、拉动经济。这些项目看似能给经济带来希望,实际上大多形势大于实际,如百年无法回本的水利发电大坝、为海滨酒店修建的高速公路和大桥等。地方政府看到中央的举措,纷纷跟风大搞基建,希望获得投资,结果造成巨额地方债和大量烂尾工程,造就了许多鬼城和与当地体量不符的豪奢高楼。同年,楼市股市继续下跌,索尼开始裁员,东芝也选择降薪,社会经济状况愈发严峻。

1994 年,三重野康卸任日本央行行长,日本企业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劳动力市场需求锐减,待业潮席卷而来。此时,日本社会舆论却指责年轻人是 “垮掉的一代”,但这些年轻人在 80 年代,在高收入和财富增值的诱惑下,放弃学业、沉迷享乐,也是时代的产物。房地产崩盘后,大量人员失业、负债累累,自杀率直线上升,许多家庭支离破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995 年,日本政府投入 14 万亿进行财政刺激,期望企业扩大生产带动经济增长。但企业因前期的债务问题,对扩大生产顾虑重重,资金要么用于抵债,要么贷不出去,政府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日本反而陷入了低欲望社会,年轻人失去奋斗的动力,御宅族盛行,出生率暴跌。

1997 年,索罗斯在东南亚的投机行为引发亚洲金融风暴,日本重要的出口市场遭受重创,出口额大幅下降。日本政府却在此时提高消费税率,本意是提振内需或消化不良债务,结果却导致民众消费意愿更低,经济雪上加霜。1998 - 1999 年,日本出现战后首次连续两年的负增长,通货紧缩再度来袭。1999 年,日本政府将利率下调到零并开启量化宽松政策,却又导致了长达七年的通货紧缩,国家正式陷入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时期。

日本泡沫破灭后的这十年,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国家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个人而言,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写,他们在这场经济灾难中承受着失业、负债、家庭破裂等痛苦。这段历史也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警示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警惕泡沫经济的危害,合理调控经济,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0 阅读:9
沐光拾忆

沐光拾忆

生活中感受温暖光线,拾起珍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