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日本经历了一段举世瞩目的经济繁荣时期,史称 “泡沫经济”。这段时期,日本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繁荣程度超乎想象,宛如一场绚烂的梦境,却又在瞬间破碎,留下无尽的反思。
1985 年的东京,丸之内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街头巷尾豪车云集,劳斯莱斯、法拉利、宾利、奔驰等顶级名车穿梭其中,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索尼随身听里流淌出中森明菜的《我爱你》,那是当时最流行的旋律,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NHK 音乐厅内,第三十六届红白歌会盛大举行,亚洲天后邓丽君首次登上这个舞台,贵妃妆容惊艳全场,随后河合奈保子、松田圣子、中森明菜等明星相继登场,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而此时场外,一则日本商人以 6.1 亿美元购买大厦的消息登上《纽约时报》头版,令人咋舌的不仅是金额,更是日本人打破纪录的奇特举动,为这个时代的疯狂埋下伏笔。
在生活消费方面,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奢靡令人惊叹。东京的出租车费用高得离谱,1988 年《周刊文春》记载,夜十点银座附近,有人仅用五分钟车程就豪掷 100 万日元打车,折合人民币五万,一分钟一万。野村证券给社员的交通津贴更是惊人,中层干部一年可达 3200 万日元。在餐饮娱乐上,人们毫不吝啬。法国料理餐厅最低消费五万日元起,滑雪成为全民运动,滑雪人次远超日本人口总数,甚至不惜斥巨资打造室内滑雪场。奢侈品消费更是火爆,1995 年日本奢侈品消费占全球份额的 68%,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提着名牌包的人。
职场环境也因经济繁荣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 - 1990 年间,日本企业因用工不足问题频发。当时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把员工视为长期资产,愿意从零培养。就业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宽松景象,“求人数推” 成为金融圈的热词。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给予应聘者丰厚福利。报销车马费、送价值 1 万日元起步的小礼品是基本操作,面试通过还有更多惊喜,如游机缘、逛银座,甚至直接发放 10 万现金或等额购物券。对于优秀人才,福利更是升级,劳力士、夏威夷研修等。入职后,员工享受家属旅行、免费公寓等优厚待遇,月薪 15 万日元起步,还有各种购物券、定期涨薪和研修旅行。
在婚恋观念上,也深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流行的 “三个钱包” 学说,将男性在恋爱中的角色分为 “车夫”“饭票”“ATM”,反映出当时女性择偶的物质化倾向。男性为了追求女性,不惜花费重金。泡妞五神器 —— 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高级酒店成为标配。请女孩吃一顿正餐至少 5 万日元,日常礼物以卡地亚、爱马仕等奢侈品为主。约会成本高昂,一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恋爱开销巨大。婚姻方面,婚礼、蜜月、婚房的花费令人咋舌,“成田离婚” 现象也屡见不鲜,折射出人们在物质充裕下对婚姻的浮躁态度。
日本游客在国际上也因出手阔绰而备受瞩目。他们在海外旅游时,购买奢侈品毫不手软,一掷千金,让世界看到了日本经济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犹如空中楼阁,建立在资产价格泡沫之上。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1991 年,日本泡沫经济迅速破灭,房价暴跌,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社会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曾经的繁华瞬间崩塌,人们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惊醒,开始反思这段疯狂的历史。
日本泡沫经济的兴衰,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也让我们明白,过度依赖资产泡沫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理性和冷静,避免陷入盲目乐观的陷阱,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