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动化到混动化(插混),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用两次技术跃迁,逐步瓦解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主导地位。如今,随着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全系标配以及价格下探至7万元级别,全民普及的智能驾驶将成为第三次技术跃迁,而这一次,将极限挤压传统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传统燃油车从巅峰到边缘化的过程,本质上是技术路线更迭与市场需求转变的双重结果。比亚迪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早年间,王传福就提出“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比亚迪随即以e平台等核心三电技术为核心,开启了电动车的推广应用。2021年,比亚迪发布超级混动技术(DM-i),开始颠覆燃油车,在比亚迪的带动下,中国车企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8年的4%,一路提升至2024年12月的49.4%。
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其中纯电车型占比41.5%,插混车型占比58.1%。插混车型的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速72.83%)直接挤压了燃油车市场——其“可油可电”的特性解决了续航焦虑,而DM-i技术带来的“快、省、静、顺、绿”体验,让消费者以燃油车的价格享受新能源的便利。
比亚迪的超级混动技术(DM-i)被业界权威专家评价为“全能选手”,既能实现纯电驾驶,又能通过燃油补能,覆盖全场景需求。以秦PLUS为例,其插混版车型搭载8.32-18.32kWh电池和48升油箱,以“大油箱小电池”策略实现超长续航,直接冲击了传统燃油车在经济性和体验上的优势。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增长35.5%,其中插混与增程车型增速分别达90.7%与77.4%,而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比亚迪通过“油电同价”策略(如秦PLUS DM-i起售价7.98万元),彻底打破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高价”的固有认知,加速了燃油车用户的转化。
如果说电动化和混动化削弱了燃油车的市场根基,那么智驾则从技术维度宣告了“死缓”。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强调:“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未来两到三年,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一样的标配。”
传统燃油车在智能化领域的滞后,源于其机械架构与电子电气系统的天然局限。燃油车的内燃机输出非线性,响应速度慢,还有怠速、换挡等复杂工况,而高阶智驾要求车辆动力系统能精准、快速按智驾系统指令调整车速、输出动力,燃油车难以满足。
燃油车多采用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各功能由单独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负责,通过CAN总线通信。面对高阶智驾需处理的海量传感器数据,其数据传输带宽有限,信号延迟高,ECU协同工作效率低。
当然,最重要的是,燃油车“电力不足”,而智驾需要的大算力,根本离不开“大电池”的电力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过去,之所以燃油车的智驾劣势并不明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成本高,一整套传感器装备,贵的要几万元,消费者不愿意买单;其二是不好用,技术不成熟,出错率高,消费者并不信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端到端的高阶智驾技术愈发成熟,智驾开始变得好用,但成本问题仍然存在,2024年,中国市场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均价超20万元,仅10%的新车配备相关功能。
比亚迪解决的就是最后的成本堵点,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垂直整合,其将智驾成本压缩至7万级车型,覆盖70%的消费者购车预算区间(20万元以下)。关键的一点是,比亚迪能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相对好用。以成本最低的天神之眼C来看,物体探测精度 1cm,高程感知时延低至30ms,号称“路面不平提前预瞄,减速通行安全伴行”。
燃油车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技术代际差异与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技术代差:机械时代与数字时代的对决。燃油车的动力系统与智能化需求存在根本矛盾:内燃机、变速箱等机械结构限制了电子电气系统的扩展空间。燃油车技术迭代周期长达5~7年,而新能源车的电子架构支持OTA升级,可实时优化性能。
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对燃油车说不。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接近50%,燃油车不再是“主流”。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的理由已从政策驱动转向体验驱动,在使用成本上,插混车型百公里油耗可低至3.8L,纯电车型每公里电费不足0.1元,远低于燃油车。在科技体验方面: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自动驾驶等功能,成为年轻用户的核心诉求。
随着全民智驾元年开启,燃油车的市占率无疑将进一步下滑,而且是加速度下滑,可能最终的市场份额真的就只剩10%~20%。
问题来了,给传统燃油车送上最后一击的是什么?或许是固态电池技术的普及。目前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为数不多的不利因素之一,就是电池的起火安全隐患。
电动车起火多源于电池内部短路引发热失控,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电解液等在高温下会持续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不断产生大量热量,这种内部自发热过程不受外界灭火措施直接控制,即便表面火焰被扑灭,热失控反应仍可能继续,随时复燃。同时,锂电池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液,多为有机碳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可燃性。在电池热失控或起火时,电解液会迅速燃烧,且燃烧产生的高温会进一步加速电池内部反应,使火势蔓延扩大。
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爆燃,留给乘员的逃生时间极短,而且很难扑灭,只能眼睁睁看着整个车烧剩下“骨架”。固态电池则完美解决了液态锂电池存在的安全短板。有人会觉得,固态电池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生产问题还很多,不大可能很快实现。但是,请永远相信中国企业,当市场存在强烈需求,推进速度可能会超出预期。
只是到那个时候,属于燃油车的时代,真的就要彻底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