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还击战,唯独立着木牌的橡胶林未公开,上面写着什么?

心言聊历史 2024-09-05 22:25:27

今时、今日,有许多人喜欢从云南走出国门,去到越南旅行,在赞叹别国风光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那年、那月、那场战争呢?

对越还击战

1975年,越南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排华行动,不但将华侨驱逐出境,还不断在我国边境制造流血事件。到1978年12月底,已有20多万华侨被赶了出来,流血事件更是高达1108起,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边疆的安全问题。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士可忍,孰不可忍》,正式宣告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开启。

13军37师负责西线作战任务,在洞坪、北山至瓦窑一带渡河,歼灭坝洒和谷柳的敌人。

人烟稀少的边疆,农村住房有限,许多战士就只能露宿在野外的橡胶林中,在这里,他们开启了紧张的应急训练。

真正的前线,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严肃而坚定。

在橡胶林的深处,立着一个普通的木板,以此为界,里面便是禁区,油然而生的神秘感,让年轻的战士们不经意间会转头去望一望。

舟桥

完成了对河口集结部队的战前宣传鼓动演出后,37师文工团排长吴军接到了新任务,让他带领四名战士从槟榔寨出发,紧急奔赴洞坪转运站报到。

由于军事机密,吴军等人并不知道去转运什么,只是按常规来猜测肯定是转运军需物资。然而当他们到达洞坪转运站,看到了成堆的白布、福尔马林、白酒和蓝色塑料烈士袋时,上级才告诉他们将要转运的是“烈士”。

吴军等人肃然起敬,这里虽是一座破旧仓库,但要在这里完成的任务却重如山。三台军用卡车已然待命,任务来临,便会以最快最稳的速度将烈士们送往屏边县的安葬点。

2月16日夜,37师111团派出先遣队开始渡红河,顺利占领了滩头阵地。8小时后,一座舟桥横在了红河上,坦克部队依次通过。

17日凌晨,战斗打响,万炮齐发,漆黑的夜空被染成了通红。站在红河边的山坡上遥望对岸,那硝烟弥漫,震耳欲聋声最密集的地方便是230高地了。

军用急救包

我军主力要强渡红河,第一个要攻占的便是230高地。为此,固守在那里的越军足足有一个加强连,他们居高临下,形成了难度极大的滞阻点。

战事异常残酷,呼啸声中能让人感到天崩地裂。

清晨,第一批烈士被送到了转运站,一共三名,他们满身血污,还裹着泥桨,甚是惨烈。原本早已做好了足够思想准备的吴军和战友们,也免不了内心震颤。几个小时前,他们还是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如今略显稚气的脸庞却没有了一丝血色。

为什么要有战争?此时的吴军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慨。看着烈士依然透着刚毅的脸,他和战友赶紧替他们核实部队番号,登记姓名,备注好阵亡时间、地点,将填好的信息卡插入蓝色烈士袋的透明隔层里,最后用白布条牢牢绑住他们的脚、腰、颈后,再小心翼翼地抬上转运车。

一切按程序完成后,阳光正是炽热,远处的轰隆声依然不绝于耳,这时,新的烈士又被送了过来。

去往屏边的卡车

看着一张张青涩的脸,吴军和战友们流着泪又开始了工作,19岁、20岁、23岁......花一样的年龄就因为敌人的贪婪而消逝了,他们有的才刚刚入伍数月。

清点完这一批烈士,整整16人,他们将成为第一批送往屏边的烈士,在那里安宁地长眠,成为国家永远的记忆。

洞坪到屏边,相距差不多100公里,山路险峻不说,还有一段暴露在外的公路,越军常常对这段路上的我军车辆放冷枪。

转运站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必须保证烈士遗体不再遭遇二次伤害。为了保证驾驶员安全通过这条路,副驾驶要起到绝对的保护作用,必要时要用身体去挡。

吴军是运送第一批烈士的副驾驶,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战友牺牲,悲痛不已

果然,在经过第一个检查站后,运送烈士的卡车就遭遇了敌人的冷枪袭击。吴军端起枪,侧过身毅然挡住了驾驶员。一路狂奔后,终于平安抵达了屏边县,经过检查,烈士们没有“受伤”。

屏边县城郊外的水冲子便是烈士们的安葬点,文工团的女兵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崭新的军装。

最让人心痛的,便是清理烈士的遗物,从他们身上掏出来的,除了一些香烟外,最多的就是入党申请书和遗书、家书,这些东西大部分都被鲜血浸透了,只看一眼便足以让人泪如泉涌。

每位烈士的遗像是必须要照的,这个由专门的人员完成。

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完成所有安葬前的工作已经是深夜了。在昏暗的电筒光的陪伴下,烈士们被依次抬上了水冲子的山头,数十名农民工同志已经挖好了新鲜的墓穴。最后,他们轻轻洒下一把泥土,那是为烈士们送上的敬意。

随着墓碑的增多,这已经成为了送烈士们最庄严的仪式,让死者安息,让生者能有一丝慰藉。

向越南挺进

回到转运战的吴军和战友们,在火光冲天的红河边开始昼夜不停地忙碌。一批又一批烈士被送到转运站,他们变成了24小时轮流工作,一个一个轮着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开战短短10来天,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经历了几个世纪。

渐渐地,他们不再流泪了......

是哭不出来了,但胸中的怒火却越烧越烈,因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接下来的几名烈士,吴军都认识,曾经和他一起参加过军体培训和比赛,他们曾一起开怀地笑着跑五公里越野。这一切好像就在昨天嘛,突然就这么冰冷地躺在地上了,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内心也再一次发出呐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翻开新一名烈士的衣服,看见他叫秦立敏。攻打211高地,他英勇顽强,冲在了前面,刚占领山头,一块弹片击中了他,壮烈牺牲。

战后才知道,秦立敏是在婚假期间回来的。刚结完婚,他就收到了令他火速归队的电报,心中有数的他便细心安抚好自己的新娘,然后拜别父母,毅然登上了火车。

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文工团的战士们吊唁刚安葬的烈士

随着部队向越纵深推进,前线频频传来捷报,转运站收到的烈士也越来越少了,然而吴军他们又开始了新的任务,那便是主动出击,去搜寻每个战场遗漏的烈士遗体。

虽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但那是别人的山,我们的烈士,必须回家。

董特柯就是他们搜寻到的遗漏在外的其中一名烈士,他是在执行潜入包抄任务时牺牲的,因战斗激烈,优先急送重伤员,便将他暂时留在了一个植被茂盛的山包上,隐藏好,以便战后找到护送回国。

董特柯的身上揣着一封老家姐姐写的信,让弟弟回信报个平安,那个干净的信封和邮票就是姐姐连信一并寄来的,怕弟弟没条件回信,所以都准备好了,只希望知道弟弟是否平安,然而,却用不上了。

战士们还在以顽强的毅力推进着战线,他们身上每一寸血肉都蕴藏着无穷的勇气和坚韧,开成了一股足以撼动敌人心防的强大态势。

战士们又攻克一个山头的喜悦

3月5日,我军宣布撤军,转运站收到的烈士陆陆续续又多了起来。因为大家都在帮忙搜寻战场上遗漏的烈士,尽量做到让每一个烈士都能回家。

随着参战部队依次班师回国,转运战的使命已然完成,随后撤离了垌坪。

离开时,吴军和战友们最后一次站在橡胶林,摘下头盔,深深鞠躬。这里的场景再次浮现在他们的脑海,眼泪也再次夺眶而出......年轻的战友们,本该在如花的年龄享受精彩的人生,却在战火纷飞中戛然而止。但是他们从不后悔,为了国人的安宁,为了国土的安全,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们愿以一腔热血来维护,愿用生命来捍卫。

所以,对越自卫还击战,橡胶林深处成了未曾公开的禁地,那块普通木板上写的便是“35227烈士转运站”。

28天,真的很短,但洞坪的大地上却浸润了英雄的鲜血。

对于我们,更应该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这是对过去最好的纪念。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228

心言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