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汉,13岁参加红军,15岁当班长,16岁成排长入党,17岁当连长,19岁成团长。他从普通战士做起,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大军区司令,一级没落下。张爱萍将军都曾感叹:“像他这种复杂多变的战斗经历,在全军将领中都是不多见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除红2方面军外,王诚汉在其他几支主力红军都战斗过。抗战时期,他率团挺进豫西,他带领的团因作战勇猛被誉为“老虎团”。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1野、2野、3野和华北野战军做过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挥师东渡鸭绿江,参加援朝战争。55年授衔,他是少将。88年时,他又成上将。
如此经历,如何称不上传奇!可是就是这样传奇的人物,有一个悔恨终生的遗憾,自觉自己很不孝顺。
1917年12月23日,王诚汉出生在湖北黄安王家大湾一贫农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淳朴忠厚、勤劳精明的农民。他母亲心地善良,待人十分宽厚,操持着家里家外的大小事。晚年回忆起母亲,王诚汉说:“我的母亲是全家最苦最累的人,天天都在忙,从来没有闲过。”
王诚汉听着母亲的纺车声入眠,半夜醒来还能听到。因此在后来,他一听到纺车声就觉得安心,就会想起母亲。王诚汉7岁时,在全家节衣缩食下,进入了当地一所私塾读书。“母亲把‘全家’翻身的希望,寄托在我的学习上。”王诚汉如是说。
到12岁,因父亲病逝,家中欠下许多债务,王诚汉再也不能读书了。为了还债和养活自己,他在乡亲的介绍下,来到隔壁镇的杂货铺做学徒。他做工的第一个春节,拿到了工钱——一块银元,一口气跑了五十多里地,跑回了家里,在家门外就开始喊:“娘,娘,我挣钱了!”
母子二人抱头痛哭,母亲说:“我儿总算有出息了。”王诚汉当时想,自己以后一定会挣更多的钱,报答母亲。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一生,唯一孝敬母亲的一块银元。不久,他的弟弟和妹妹,因营养不良,相继染病逝世。
13岁那年,徐帅率领的红军,开到王诚汉的工作地。听着《红军军歌》,在没有任何人的动员下,他参加了红军,开始了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1931年初,因战事频繁,王诚汉没能回家过春节。令他没想到的、毫无准备的是,春节刚过,听说儿子当红军、为穷苦百姓打天下后的母亲,高兴地专程赶到红军驻地,看望儿子。
王诚汉误会了母亲的意思,以为母亲是来领自己回去的,便躲藏起来。母亲等了许久没见到儿子,便离开了,王诚汉这才走了出来,远远地望着母亲离去的身影。后来说起这次“不见面”,王诚汉十分懊悔,母亲裹着小脚,走了50多里崎岖小路来看自己,已是不容易了,最后却没见到自己,身心的疲惫可想而知。
每每回想起这段过往,王诚汉就有种揪心的痛。从此以后,他再没见过母亲,母亲也没再见过儿子。此后的战争岁月里,他虽然时有想起母亲,却没有机会回去看望。直到1946年2月,王诚汉在部队驻地附近,遇见了老乡。经过询问得知,自己的母亲在10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经过反复询问,王诚汉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在这反复的询问中,他已是泪流满面。后来听人说,自从母亲来找自己没见到,回去后成天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听说红军转移进大别山深处后,她更放心不下了。母亲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默默祈祷。一天,算命先生胡言乱语,跟母亲说:“你的儿子已经被人打死了。”
孤身一人的母亲,没有了希望,再也承受不住了,最后在贫困和饥饿中离开了人世。1950年,参军后首次请假回家乡的王诚汉,长跪在母亲坟前,声泪俱下:“娘啊,娘啊,儿子不孝,儿回来迟了,儿对不起娘啊。”
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不正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吗。所以要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