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似乎很少有人愿意聆听。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别人耳提面命的指使。
童年时的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想快快长大,走出父母的唠叨。父母几乎天天都在我的耳边唠叨,似乎我是一个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家人叮咛的孩子。比如,放学后不要玩,要先做作业;晚上要早睡,上学不要迟到;做作业一定要认真,不要走马观花,看错题目……年少的自己总是认为父母为自己操的心太多,总是对那些本不需要父母关注的事情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心思。为此,倔强而任性的自己没有少和父母顶嘴,有时甚至以各种理由来躲避父母的监督和询问。
后来自己成了家,似乎不需要每天都要聆听父母的唠叨了,却又陷进了妻子的唠叨陷阱。在企业里每天倒三班,累得一身臭汗,筋疲力尽的饭也不想吃就只想睡觉。但是,脑袋与枕头还没有来得及发生亲密接触,就被妻子扭着耳朵拽起来,非得逼着冲个澡洗去浑身的汗味,吃完饭才能够上床睡觉。虽然自己明白妻子是为了自己能得到更好的休息,可是心中总是不能坦然的接受,总是和妻子闹出一些不愉快。
后来,自己背井离乡独自一人来北京打工,和父母、妻女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许多,每年团聚的时间是以天计算的。于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便不再像以前一样唯恐避之不及,而是总觉得欠了家人许多似的。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妻子的眼角也增加了些许鱼尾纹,父母的白发也似乎在一夜之间增加了许多。而自己除了把打工挣来的钱交给亲人以外便很难在为他们做些什么。父母生活的柴米油盐自己很少过问。偶尔回家想帮父母收拾一下房间,母亲就会拦下我,不要忙碌了,你一拾掇我们就找不到东西了。即使遇到煤气用完了,母亲也总是说,你在家呆不了几天就歇着吧,让你父亲有空去吧,反正那里有人帮他抬上车子的。妻女需要什么,自己也并不知道,只是回到家把工资上缴后,就不再操心。有时,我想陪妻女上街买些衣服,妻子总是说,在家就几天陪孩子玩玩吧,衣服我们都买了。于是,她就开始张罗着为我做一些丰盛的菜肴,理由是经常在外面吃,总不如家中的饭吃着舒服。而在这以前,自己却总是被父母妻子催着干这干哪,而现在却变成了家人催着自己休息。面对自己亲人的这种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唠叨,自己似乎有些不适应。
谁知道,离家久了,一向想逃避家人的唠叨的自己却也变成了一个极为喜爱唠叨的人。每天都要给家人打个电话,甚至有时候是两个。其实每天打电话,家人已经把每天的一切都告诉了我,但是自己还是禁不住想知道家人在做什么。有时候电话打多了,父母会说没有事情就不用打电话了,我们都很好,有事的时候我们会给你打电话。妻子则会替我说,吃什么饭呢?上班忙不?暖气热不?于是,我不禁笑了,因为就在几个小时前,我还给家人通了电话。如果我让女儿接电话,她则会小大人似的说忙着呢(其实她作业都做完了,在玩玩具),然后大声喊“妈妈电话”。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忍不住在父母和妻女的耳边把已经唠叨了无数次的自以为家人会忘记的叮咛再唠叨一次,还是耐着性子听女儿对我施性子、发脾气,还是要女儿接一下电话,哪怕是听一下女儿的嘟囔和牢骚。甚至有时该唠叨的都已经唠叨了多次,在没有什么可以唠叨了的时候,我就会拿着话筒,静静听,听亲人那亲切而熟悉的呼吸声,听家人在电话的那头说着一些生活的琐事。直到现在,自己变成了一个爱唠叨的人之后,才明白为什么父母妻子会对自己不厌其烦的唠叨,哪怕自己对他们显示出很生气不了解的样子。原来,唠叨不是责备,不是埋怨,而是人们平淡生活里的一种浪漫,是粗茶淡饭中的一种调味剂,是亲人无偿赠与你的绵绵不尽的爱。人们这辈子听的最多的是亲人的唠叨,于是人这一辈子得到的最多的,是亲人的无私的真挚的爱。在这百听不厌的唠叨中,亲情和关爱得到了有效地传递和延续,几千年来不曾变过,几千年后也不会改变,这就是恒久的唠叨中的爱。而人们在自己亲人的唠叨的包围中,永远只是快乐的孩子,幸福而放肆地被爱着,也深深地爱着这份唠叨的爱,同时也以这种唠叨向亲人传递着自己的爱。
作者简介
著名出版人石胜利,从事出版行业近20年,春风万卷传媒总编辑,曾任科学出版社店销书策划总监,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编辑。
著有《寓言故事中的财富圣经》《感动你的员工》等作品。
曾经参与并策划了《细节决定成败》《通胀的真相》《资源阴谋》《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假装生活在宋朝》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