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一位画家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表情、神态发生了变化,原本端正慈祥的五官变成了一副“狡诈”“凶恶”“古怪”的模样,他感到十分自卑,自觉无颜见人。
为了纠正自己越来越丑的面貌,找回以前那份自信,他四处寻找名医,但都无法见效。无论是吃药也好,整容也好,都无法改变他那“满脸横肉、凶神恶煞、愁眉苦脸”的五官。
痛苦绝望之中,他到一座深山寺院去观摩壁画,顺便就把自己的苦恼向寺中的长老说了。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必须先做一点工作——画几十幅神态各异的观音像。
画家接受了这个条件。
在众人的眼中,观音是慈祥、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她的面相神情,自然就是人民群众心中这些概念的形象化、典型化。
画家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研究、琢磨观音的德行言表,不断模拟她的心态和神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甚至,他相信自己就是观音。
半年后,工作完成了,同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朗,端正庄严,心中的自卑感一下子消失,又重新充满了自信。
他十分高兴,感谢长老治好了自己的“病”。
“不,”长老说,“是你自己治好的。”
在长老的点拨下,画家才悟出了原来“变丑自卑”的病根——过去两年,他一直在描绘夜叉!
正所谓“自信因感觉而生,自卑因感觉而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信心的丧失,自卑感的产生,不是其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存在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等。这些追求如果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从而失掉自信,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有些商人认为自己注定要失败,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规模;有些专业人员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同事稍逊一筹;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为考试惴惴不安;有些年轻女孩迷人可爱,但与邻居的女孩相比较后,又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颇感失望。这些人本来极为优秀,但在内心里却憎恶自己,他们内心焦虑不安,没有自己的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与自己过不去,这也是许多悲剧的根源所在。
当你陷入自卑和悲观之中时,一定要鼓励自己坚信自我的价值,活出自己最佳的状态。
自信是从事大事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自信是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人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又光荣的事业。失败的原因固然与能力低下、力量薄弱有关系,但如果信心不足,那么,还没有上场,你就会败下阵来。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成功原来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