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人物
许永兴
国际ICAD特级设计师
中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
广东省十佳工业设计师
GMC创新中国创新导师
大业设计集团广州总部联合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鲜柚智能科技CDO
大业设计作为全国十佳工业设计公司,一定是一家与其他设计公司不一样的设计公司;2008年许永兴和拍档瞿上创建了广州大业设计,许永兴作为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一定也是一位想法与其他设计师不一样的设计师,来设计专访广州大业联合创始人许永兴,听他讲述他的设计故事。
▼
来设计:请问你是从事设计行业的契机是什么? 工业设计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许永兴:这个还真是我跟工业设计的缘分,因为我专业不是学工业设计的,学的是CAD、CAM,算是数控和模具设计领域。自己从小就是大人眼中的破坏王,还不到6岁的时候把爷爷最心爱家里最值钱的收音机拆了,挨揍后又自己把它装起来,忘记了还能不能响,童年就在拆和被揍中过来,后来因为兴趣误打误撞进入了工业设计行业,在这里要感谢大学时期给我鼓励和方向的李院长。工业设计最吸引的地方,是每天面对未知项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它需要你每天都代入不同角色来思考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很有挑战,也很有意思。
来设计:你从事工业设计那么多年,请问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瓶颈,是怎么克服的呢?
许永兴:每一个设计师都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比如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前期想法天马行空,当慢慢了解一些工艺之后,设计就变得局限了,他需要越过这个“台阶”才能成长。所以任何一个段位的设计师都有需要跨过的“坎”,设计师的水平就体现在他能跨过多少个“坎”。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段子,说设计师如何苦逼,客户如何傻逼,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段位不够,还不能全面解决问题。一个设计师的成长,从把这个产品做好看,到做好用,到做好买,其实是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式。纯粹一个美学绝解不了问题,还需要很多的综合知识,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了解你的用户需求是否在发生变化。
▲许总接受来设计专访
可以说现在的工业设计已经和10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只要能满足功能需求和美观就可以了,而现在的消费者需求开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开始转变,前面的“茶“功能,后面的“茶”是体验以及情感需求。要做好设计需要了解很多不同的知识领域,包括美学、用户洞察、用户场景搭建等等。很多人认为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设计当中的“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经常有人会说“工业设计不是外观设计”我同意这句话,但我要纠正一点是,工业设计里面外观设计不是全部,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的产品脱离它或者缺少它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因为这是消费者最先感知到的东西。如果有人说女人的相貌不重要内涵才重要,女人这样说那一定是因为妒忌,男人这样说一定是因为得不到,这就是人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是因为看到整个设计业普遍都比较浮躁,有点资历就不愿意坐下来踏实做设计。
三年时间或许我们可以培养一个用户研究专家,可以培养一个营销专家,但十年的时间未必能出一个外观设计高手,因为在里面没有套路,没有捷径,每一条线条,每一个倒角,每个CMF的选定都需要用专注来打磨。好的设计师都拥有一种能力叫“能坚持的能力”,内心不浮躁。我认为就算在外观设计这个领域你做得很好,也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价值非常大,做设计切记好高骛远。好像扯得有点远了,在设计这个道路上自己同样遇到很多“坎”,多年的工业设计经验教会了我什么是设计思维,凡事回归到原点来思考,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实所谓的设计,所谓的创新,绝对不是灵感和艺术,也不是天分。其实就是一个综合知识和资料的匹配过程。
-设计是一个“匹配”的过程
来设计:大业的设计理念是“平衡之道”怎么去理解呢?
许永兴:这个“平衡”其实是说在设计和商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在设计前要了解你的客户是谁,他的用户是谁。为苹果公司去设计一款产品与为一个中小型企业设计一款产品,其实是完全两码事。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一定是要针对你客户,给他量身订造一个适合他的方案。“适合”两个字很重要,其实说到底也是一个匹配的过程,作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他的综合能力一定是很强,需要了解客户现阶段的情况以及整个市场环境的状况后,去设计一款适合他每个阶段发展的产品。
▲大业获得的荣誉
来设计:大业之前也有承接过一些政府的项目,政府的项目跟一般制造商的项目之间有什么区别?
许永兴:政府作为委托方,需求其实和一般生产型企业有相同之处但又有不同,相同的是都需要输出产品,产品属性是一样的,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而不同的是“形象属性”。作为用户消费者我们使用一个产品的时候更关注产品本身,是否好用,是否好看,是否和我身份匹配,产品的设计风格可以是多变的,我们甚少去关注产品和企业之间的形象匹配,而作为政府去输出一个产品,“形象属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产品代表政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除了加入很多的人性化设计以外,产品必须表现出 “诚实”“可靠”“权威”,这些是不能被忽略的,同时我们的政府也是开放的,产品当中需要加一些科技的元素以代表政府的与时俱进,这就是产品的“形象属性”。它未必满足每个人的审美要求,但对于产品所展示出来的形象属性应该在每个人当中是一样的,其实还是回归到原点来思考问题。
▲大业展厅部分作品
-马斯克与我设计第一性原理
来设计:请问您在设计上有什么方法论吗?
许永兴:谈不上方法论,但还是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方法,我比较喜欢一个企业家是马斯克,他对我的影响颇深,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通常使用的思考方式叫“归纳法”,比如设计汽车,通常的思路是在前人已经有的技术上去叠加,把它性能做得更好,更省油,用这种方法做创新就是“归纳法”,它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做突破。而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用汽车,产品的最底层属性的原点是什么?原点不是发动机,而是把人从A点送到B点。只要满足这个需求就可以了,汽车只是手段而已。马斯克用电动这个模块来实现这个需求,他是用另一条路径去越过了之前的技术,让之前的技术变得无关要紧,这就是创新,这就是他的思维方式。
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他的思维方式就是从原点出发,用另一种曲线去取代我们现有技术。所以我们用这种思路去进行设计,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发现我们以前做设计的思路是不对的,打个比方说,我们要设计一个杯子,很多设计师第一时间就会从形状、材质、颜色等方面着手。找很多的参考资料,找可用的元素叠加到现有的产品当中去,这种思维方式只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死胡同跳不出来,得到的创新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回归到原点来思考,我们应该问,为什么需要杯子?
最终的答案原点是,我们身体需要水份,之所以需要杯子是因为要装水,杯子只是一种手段。如果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有很多创新的点子了,不一定用杯子这种形态来呈现了。我不是说用这种方式来思考就一定能出颠覆式的创新产品,但它一定会出来很多创新的点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会把大部分筛选掉,最终选择最适合现阶段条件的的点子把它变成产品。记得柳冠中老师讲过“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在这里面讲的设计一定包含创新的思维方式。
我的设计方法是先从原点出发思考:
第一步,产品是否有重新定义的可能(包括技术,使用方式,场景重构,例如:戴森吹风机,大业仿真蜡烛),
第二步,产品功能是否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品类。
第三步,解决产品痛点,满足爽点和痒点(作为用户场景化应用代入),
第四步,颜值(外观设计-外形,颜色,材质)。
如果用ABCD代表四步,我们要的“设计=A+B+C+D”这个数值越大我们的设计价值越大,这个思考顺序很重要,但很多时候我们我们的创新思路是从D开始,所以一开始就限制了我们的创新。这四部只是一个目录,每一步都可以展开具体思考步骤来指导设计,这里不一一展开了,希望这个方法可以给到一些设计师有所启发。
小米新国货战略
-小米教育了中国的消费者
来设计:在消费升级时代,您怎么看工业设计的前景?
许永兴:首先一定要清楚什么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我认为不是大家有钱了可以买更贵的东西,是大家有钱了更愿意去消费他认为适合他的产品,首先消费者一定是理智的,这个时代确实给了工业设计更好的机会,首先需求增多了,大家愿意消费,但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更高了,上面说过,在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的今天,你是否懂用户就成为了企业和设计公司成败的关键,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前面你们也提过小米这个品牌,这个品牌我认为也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它的诞生犹如日本80年代诞生的无印良品品牌一样,符合当时日本国情,当时的日本经济繁荣,一方面奢侈品牌需求量增大,一方面市场充斥着劣质产品,而无印良品的定位刚好填补了市场的空缺,提出“刚刚好”“这样就可以了”产品定位,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喜爱。当然无印良品到了中国就变质了,而现在小米的出现和当年无印良品的出现大相径庭。
我也谈下我对小米的理解,其实我觉得小米对中国企业和工业设计的影响不单单是雷总用互联网思维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小米教育了中国的消费者”。以前我们都会觉得国货,品质一定是不好的,山寨货多;好一点的,一定是很贵的。但是小米颠覆了作为年轻消费者的这种观念,国产的品牌可以做出这样的品质,而且性价比超高的产品!随着产品无边界的延伸,它必将影响到更多的行业,消费者以小米品牌作为基本标准来衡量产品品质的好坏,会对大部分的企业形成打击,只要你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会放弃选择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进入了一个误区,简单的把小米成功归功于“小米风格”,他们认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小米做了消费者喜欢的简洁风格,“性冷淡”风格,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其实大家都忽略了那个原点,小米离用户更近。
我认为对更多的企业来说未来有两个挑战:第一,如何提高制造的品质,以满足新时代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需求。第二,如何能和消费者走得更近,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作为企业老板们首先要做的是从新认识我们的消费者。这是我对消费升级时代,工业设计的机会和面临挑战的看法。
▲大业设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