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政43年,从省委书记升至副国级,哥哥开小卖铺,儿子是司机

侃文的柯静 2024-12-12 11:08:3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虽然在中国有句成语叫“升官发财”,但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当官”绝对不能和“发财”挂上钩,一旦拿权力动了歪心思,必定会在“打虎拍蝇”中落得个声名狼藉的下场,而在贵州就曾出了一位省委书记,就身体力行的诠释了什么叫清政廉洁。

他就是钱运录,从政43年,他没有拿过群众的一针一线,两袖清风为贵州和黑龙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有四个孩子的亲哥哥在镇上开小卖铺养家糊口,他也丝毫没有心软,就连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特权,靠当司机养活自己。

这位为国为民的清官有多少感人的事迹?他在漫长的从政生涯中,又是怎么坚守初心的?

大别山深处的少年梦

在1944年,湖北大悟县的黄站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就是钱运录,彼时这里的人们依靠一亩三分地过活,勉强解决温饱,孩子们上学都要翻山越岭。

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钱运录凭借过人的勤奋和韧劲,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少年时代的他,每天清晨与父母一起下地劳作,黄昏后挑灯夜读,村里的文化馆是他常去的地方,那里的图书和画笔像一扇通向外界的大门。

他对画画、唱歌充满热情,经常用这些才艺为周围的人带来片刻的欢乐,他的哥哥回忆,暑假时他埋首书海,邻里竟不知他何时回了家。

然而钱运录的梦想并不仅限于书本和画笔,他一心向往军旅生涯,渴望像老区的革命先烈一样,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但命运似乎另有安排,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改变了他的计划,家人劝他抓住机会,他最终选择去上大学,等到自己学成归来后再为祖国献力。

步入政坛

大学毕业后,钱运录并未选择城市里的舒适生活,而是毅然回到家乡,从三里公社的普通干部做起,他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炎炎烈日下,他在田间地头指导农作,寒冬腊月里,他挑着扁担为百姓送物资。

下地劳动、修路架桥、推广农技,钱运录作为干部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成为了卷起裤腿和村民一起下田干活的人。

有一次,他和村里的老乡一起修灌溉渠,身上是汗水,但他没有休息,反而在空闲时搬起石头琢磨如何让这条渠更稳更结实,有人开玩笑说他的胳膊比砖还硬,虽然这话带着调侃,但这也看出村民早已把他当作了“自己人”。

然而钱运录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在大悟县的十余年里,他从公社书记一步步成长为县委副书记、县长,年轻时的踏实作风,为他赢得了一个“不粘锅”的称号,这一绰号既说明他为人低调谨慎,也反映了他对廉洁的坚守。

1998年,钱运录调任贵州代省长,然而彼时的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那里山路险峻、经济停滞,贫困线以下的百姓超过300万,然而在众多问题面前,他决定从基础设施和扶贫入手。

钱运录亲自带队调研,足迹遍布贵州88个县,他甚至走访最偏远的村庄,与贫困家庭共同进餐,详细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他的推动下,贵州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以茶叶和药材种植为突破口,引导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然而钱运录还不忘“两手抓”,在贵州GDP增速喜人的同时,他也仍保持着对生态环境保持清醒认识,拒绝了多个看似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开发项目。

2005年,钱运录调任黑龙江省委书记,这是另一场挑战,面对资源枯竭、就业困难、经济转型等难题,他依旧选择扎根基层。他鼓励发展再就业培训,推动农业现代化,重振国有企业,帮助黑龙江逐渐摆脱困局。

同时他的清廉作风得以延,他坚持要求家人自力更生,不让权力沾染家族生活。他的哥哥在老家经营着一间小卖铺养活四个孩子,自己的姐姐想拜托他给女儿找个好工作,却在钱运录夺得作风下羞于开口,就连自己的孩子也靠当司机养活着自己。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钱运录始终以“实事求是”作为座右铭。他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任期内,多次倡导基层干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而他自己也以普通百姓的姿态行事,家乡的老邻居常提到他回乡探亲时,喜欢站在村头和大家聊家常,从不搞迎来送往的大排场。

如今他已经从政坛退下,过着低调的退休生活,但他对社会的关怀从未停止,他的精神,如同大别山的青松,历经风霜而不改初衷。

结语

钱运录从大别山的穷苦少年到副国级领导,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官只有脚踏实地、心系百姓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而钱运录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史,更是无数干部和群众的奋斗缩影,他们正在奋勇争先,走着钱运录曾经走过的路,为百姓谋福祉。

信息来源:

1.中国经济网2008.03.13《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运录简历》

2.黑龙江日报2006.09.15《一直不变是清正爱民 钱运录:大别山里走出的亲民书记》

3.贵州人大2003.11.24《央视《东方之子》专访贵州省省委书记钱运录》

3 阅读: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