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印度的对外政策走向一直备受瞩目。近期,印度决策层在对华态度上的转变尤为显著,甚至连被视为死硬派核心人物的印度外长苏杰生,其涉华言论也出现了软化迹象。
苏杰生(资料图)
3月26日,苏杰生在一场对话活动中谈及中印关系。他先是直言“印度和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会存在问题”,但紧接着话锋一转,强调“但有多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那样并非解决之道”,显然是在暗示不能再重蹈2020年边境摩擦的覆辙。这与莫迪此前强调的“中印双方应确保分歧不会升级为争端”的观点不谋而合。然而,外界敏锐地察觉到,苏杰生此次的表态与他以往的强硬立场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
长久以来,苏杰生在莫迪政府内部一直以对华强硬著称。就在半个月前,他还在强调“边境不稳定将影响到两国关系整体走向”,字里行间充满威胁意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苏杰生在短短半个月内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这背后离不开印度当前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印度正面临着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最近特朗普宣称从4月2日起对印度实施对等关税,直言印度是“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此前,印度总理莫迪在2月访美时,特朗普就重申了这一立场,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在对等关税上对印度网开一面。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莫迪政府派出代表不断与美方谈判,试图换取特朗普的让步。但结果如何尚未可知,即便美国最终放过印度,印度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让利代价,这让莫迪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莫迪(资料图)
再看印度国内,莫迪政府此前频繁炒作“反华议题”,试图挑起国内民粹情绪,以此捞取政治利益、巩固执政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招逐渐失去了效果。印度民众对这种政治操弄感到疲倦,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莫迪政府能否切实改善民生。继续打“反华牌”,已经无法为莫迪政府带来可观的政治利益。
印度内外交困的局面,让莫迪政府逐渐认识到,继续与中国作对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我们看到印度开始全方位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经济领域,有消息传出莫迪政府计划放宽对中企投资的限制,取消部分中国进口货物的关税和非贸易壁垒,同时着手恢复中印直航,并向中国学者发放签证。在政治方面,中印双方积极通过谈判解决分歧。3月25日,中印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第33次会议,就划界谈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同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并积极筹备第24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苏杰生还继续坚持对华强硬立场,无疑是自讨没趣。更重要的是,随着莫迪在对华事务上亲自拍板“跟中国只能谈不能打”,印度决策层在对华态度上已经形成了统一共识。苏杰生若再盲目强硬,很可能会被排除在对华事务的决策圈之外。事实上,近半年多来,苏杰生在对华事务中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中印的几次重要会晤都由莫迪的心腹、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负责磋商。
苏杰生(资料图)
被莫迪晾了几个月的苏杰生,如今似乎终于认清了现实,决定放弃对华强硬这条不归路。这一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强硬不再是印度对华政策的核心要素,如何与中国共处乃至合作,已成为莫迪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中国而言,我们对印度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印度能够在南亚次大陆保持稳定,不要无端生事。毕竟,中印作为两个大国,和平稳定的双边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