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2年3月23日,前犹太裔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因癌症去世,终年84岁
对于这位国务卿,中国人最大的印象便是:“她是1999年空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幕后黑手”
而在她去世一年多之后,另一位美国犹太裔政治家在造访中国时,却受到了热烈欢迎
这位政治家便是现年100岁的亨利·基辛格,他的人生经历同奥尔布莱特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唯独在对华问题上,两人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为何如此?这背后不止有个人思想上的分歧,还有美国国内,两股思潮的暗流涌动
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
美国的“对抗派”基辛格与奥尔布莱特都是1930年代,为躲避纳粹迫害而选择流亡美国的犹太裔,并且两人在流亡美国之后,都选择了在美国著名大学学习人文科学
基辛格在195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而稍微年轻一些的奥尔布莱特,则在1967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虽然两人的出身与教育经历极其相似,但第一个分歧点就出现在两人的导师身上
奥尔布莱特的导师是因为苏联解体而名噪一时的布热津斯基,然而布热津斯基此人非常极端,其言论与理论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对抗二字
在冷战期间,此人是美国思想界主张强硬对抗苏联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其言论不仅过于激进,且充斥着主观臆断的内容。因此很长时间内都未被美国政府采纳,
布热津斯基
布热津斯基改变命运的机会,是1978年好人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卡特虽然总体而言是一个好人,但是看人的眼光极差
卡特任职期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实际上执掌了这个国家的外交大权
然而在短短四年的任职当中,他不仅因对巴列维政权错误的放弃,导致卡特政府颜面尽失
还在有限的时间中,挑起了同苏联的新一轮对抗,倘若苏联没有在1991年解体,那么布热津斯基将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苏联的光速解体与美国赢得冷战,给了这个失败者正名的机会,当苏联于1991年轰然倒塌时
美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位反苏先锋有多么“英明”,而他的徒弟奥尔布莱特,也是在这一期间得到克林顿政府重用,并深度参与了包括科索沃战争在内的多项重大事件
但是这对师徒自始至终都在宣传着对抗,却从未认识到美国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也从未想过如何合理利用美国短暂获得的全球霸权
作为“攻势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布热津斯基师徒会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盟友,但是绝不会同其认定的对手讲和
讲课中的布热津斯基
这种短视的行事风格,虽然能在美国霸权稳固时保证美国的优先地位,同时让美国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然而却令美国缺少真正可以依靠的盟友,同时也不得不时刻思考如何与“世界第二”对抗
即使美国同他们认定的“世界第二”之间没有根本性矛盾,在“攻势现实主义”的指导下,这样的政府也不可能改变其咄咄逼人的本色
正是因为如此,奥尔布莱特才会在生涯中不断强调对抗,还在当政生涯中出现过直接伤害全体中国人的感情的事件
即使她本人五度访华,且同多位中国领导人进行过面对面的交谈,这种政治底色也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而另一个主角亨利·基辛格,同奥尔布莱特相比,却走在了另一条道路上
基辛格的理念如果用一句中国古话总结基辛格的外交理念,那便是“君子和而不同”;与在冷战时期主张对苏联斩尽杀绝的布热津斯基师徒不同
基辛格自学生时代,就一直追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并争取共存共荣的目标
基辛格与尼克松
基辛格持有这一思想的最重要原因并非是他爱好和平,而是因为他认为,对对手的尊重,同样也是在巩固自身地位
基辛格的博士论文:《被修复的世界:梅特涅、卡苏里及和平的问题1812—22》。讲述的便是他的思想在历史中最好的例子:
当拿破仑最终战败之后,被这位天才军事家打出心理阴影的欧洲君主们,坐在一起商讨如何惩罚法国
然而在奥地利外相梅特涅等人的坚持下,战胜国不仅没有对法国施加过多惩罚,反而将法国人邀请回国际舞台,并承认其依然是主导欧洲秩序的主要力量之一
这种宽容的做法实际上既避免了法国国内出现复仇主义情绪,还通过将法国留在国际舞台,保持了欧洲五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并最终为欧洲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以上述例子完成自己博士论文的基辛格,同样相信世界并非只有对抗一途,美国在获得霸主地位之后,只要能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依然能兵不血刃地保住自身的优越地位
奥地利外相梅特涅
不过基辛格并非是天真的和平主义者,实际上不管是他还是奥尔布莱特,战后的美国始终被现实主义者们牢牢把控
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他并不会忌惮使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尼克松政府曾经开启了对柬埔寨境内北越军事单位的轰炸;
同时在印度尼西亚于1975年入侵东帝汶时,作为印尼的盟友,能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基辛格也并没有阻止盟友的非法行动
然而作为上世纪美国政府内最重要的外交官之一,基辛格有一个自始至终从未改变的观点,那就是“同中国的友好对美国而言非常重要”
为何做了一辈子现实主义外交家的基辛格,在超过半世纪的外交生涯中从未改变这一想法,我们不妨从他的书中,略窥一二
选择中国2012年,基辛格的《论中国》中文版出版;实际上,基辛格虽然是访华最为频繁的外籍高官之一,然而在47岁之前,他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
晚年的基辛格
但是在1971年的第一次访华经历,却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是少有认识到中国政权,理应同西方政权存在不同的人;也是少有的认识到,中国人具有区别与西方的独特品格的人
在基辛格的观点中,中国同美国有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都曾实现了长时间的“光荣孤立”
然而与美国在一片新大陆短暂建立起的霸权不同,中国在东亚大陆上的“孤立”不仅历史悠久,且这种孤立,实际上来源于中国对于周边国家长期的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让统一的中国政权从没有以平等姿态对待周边的国家,而因为中国自身的庞大与强盛,在同所谓的“蛮夷”交往时,中国也不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这些弱小的国家
鸦片战争的到来实际上强行扭转了中国人的思想,在基辛格看来,西方的技术优势让中国不得不暂时接受弱小的现实
然而即使在一段时间之内,中国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放低姿态,但是历史惯性与中国本身的庞大
大清帝国版图
也决定了这个政权只要以基本统一的面貌存在,那么她便不可能甘心久居任何人之下
不仅如此,作为熟稔中国经典的学者,基辛格也认识到了中国人与生俱来坚韧品格,他在第一次访华以及同毛主席等人接触之后
就坚信这个庞大的国家虽然如今极度贫困,但只要假以时日,必然能在东亚地区恢复他应有的地位
而且中国人的品质与历史惯性,也决定了他们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
上述认识的建立,为基辛格在日后同中国的交往打上了一层沟通的底色,可以说他是少有的,真正懂得如何去尊重中国的美国人
自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基辛格不仅长期担任美国政府高官,还在反对党执政时期作为政治顾问,影响着美国的外交决策
是他解冻了冰封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同时也是他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美蜜月期
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长期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中国政府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维持自身的稳定,而美国政府也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尊重中国政府的选择
这种想法,即使在世界充满着混乱的苏联解体前夕也没有改变,在他的影响下,美国在苏联解体前后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历史惯性,没有对那时尚在转型中的中国进行突然袭击
然而随着基辛格离开美国政坛,很多事情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中美关系的未来冷战结束后奥尔布莱特一派的上台,最终否定了许多基辛格时期制定下的对华关系原则
在失去了苏联这个共同对手之后,许多短视的美国政客不再将中国视为盟友,而是下一个潜在对手
作为上世纪的过来人,年逾八十的基辛格已经无法再对美国政坛起到直接影响,但他在退出政坛之后,通过大量的著作,继续宣传他理想中的中美关系与国际秩序
2023年的基辛格已经一百岁了,作为最后一批尚在人世的冷战政治家,他在此时访华不仅有着对中美关系的期待,似乎也在见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最后一次访华,然而世界,或许真的会在这次会面后,变得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论中国 亨利·基辛格
1971—1972年中美领导人关于处理“台独”问题的谈判与共识 代兵
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 李少丹
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巴黎渠道 郑华
美国对华建交策略调整与1978年布热津斯基访华方案的出台 薛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