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沂水进士张时俊生平考

艺术有百墨 2025-02-07 14:10:49

笔者是学历史专业的,毕业后从教、从政三十余年,而今知命之年又回到老家的张庄村任第一书记。听说该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明代曾出了一名进士叫张时俊,官至开封知府,名声显赫,关于他的传说却是众说纷纭。深入挖掘任职村历史文化也是第一书记的职责,于是笔者便重操旧业,试图解开历史的重重迷雾。

张庄村一角

经走访得知,在张庄村一带的民间,流传着关于张时俊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较为详细,但主要情节是否属实,还有待于考证。

张时俊画像(AI生成)

传说张时俊在河南做官时,不仅担任开封知府,还掌管着国家金宝玉库,手持两封宝印。他的妻子姓江,娘家是东里店(今沂源县东里镇)。他有一个小舅子叫江三(化名),平时不务正业,经常依仗姐夫张时俊的权势到处胡作非为。张时俊是个为人正直的人,知道了小舅子的劣迹后十分生气,多次不留情面地当面怒斥他,因此江三就对姐夫怀恨在心。可姐夫毕竟是权衡一时的大官,江三也不敢造次。

有一天,江三听说张时俊掌管的宝库里有包公留下的三口铜铡,就十分想过过眼瘾。有一次张时俊回老家探亲,江三听说了,便厚着脸皮跟姐夫说了自己的想法。国库是国家重地,没有皇上的圣旨,谁也不能进去,否则就犯了杀头之罪,张时俊当然不会答应,就当场一口拒绝。江三觉得脸上无光,更是加深了对姐夫的怨恨。可他贼心不死,又去找他姐姐,也就是张时俊的妻子江氏。江氏是一个老实厚道之人,自然知道事情的利害,对弟弟的请求也是严词拒绝。可江三却对姐姐埋怨说:“如果不让我看,以后就和张家一刀两断,从此不再来往。再说了,不就是看看嘛,又不是拿走,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只要都不说出去,是没人知道的。”江氏毕竟是妇道人家,经不起弟弟的软磨硬泡,便答应和张时俊说情。张时俊开始还是不答应,过了好一阵子,他考虑到姐弟的关系,就勉强应允了他,并一再嘱咐此事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能让他人知道。

江三得到了张时俊的允许,自是欢喜得不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时俊就带着江三私开了南衙相府的宝库。这次,江三不仅看到了包公的三口铜铡,而且看到了众多的古董字画和金银财宝。此时江三又起了歹心,想顺手牵羊带走一些宝贝,张时俊发现后对江三大声怒喝,让他立刻滚出去。张三顿时懊恼至极,气狠狠地离开了宝库。

回家后,张时俊后悔不已,悔恨自己不该软了耳根,让江三去了宝库又起歹心,便埋怨起了妻子江氏。可事已至此,妻子也是懊悔不迭。更没让张时俊夫妻想到的是,江三回家后不仅没有知足,而且对姐夫更加愤恨。他决心用告发姐夫让他偷看宝库的事对张时俊进行报复。

一不做二不休,第二天江三便写了状纸去了京城告御状。皇上看了状纸后便派人来调查,查明情况属实后皇上大怒,便下旨罢了张时俊的官,并按律斩了他的头,斩时天鼓连响了三声(意思是有冤情)。

张家当时是名门望族,有很多子弟在外做官,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纷纷上奏为张时俊鸣不平,说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百姓为其喊冤,即使有过错也罪不至死。

张时俊被斩首后,族人们将其尸体运回张庄老家,皇上下旨不能立即下葬,而是在其家中囚尸三年,对事情再次深入调查。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张时俊确是个好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百姓十分爱戴他,虽有过错但不致死。皇上十分后悔,为了安抚张时俊的家族和百姓,便为其平反,赐其“金头”,并赐十二幢雕龙碑和夸官碑两座。三年后张时俊被安葬在附近石牛坡村的张家大林。安葬完后,张家堂楼却轰然倒塌。

张时俊的妻子江氏懊恼不已,说是自己害了丈夫,便从此立下规矩:张家和江家今后不再做亲。

张家有兄弟二人,名叫张七、张八。他们对江三的行为痛恨不已,便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来到东里店,杀了江三以及江氏一百多口人。

皇上知道后,便派御林军来缉拿张七、张八兄弟。可张七、张八武功高强,不仅没有拿住他们,反而被兄弟二人打败。皇上的军师掐指一算,才知道那张七、张八是南天门上的黄顶狞蜂转世,十分厉害。只因为当时是六月,蜂子最为强势,才没能打败它,要是在数九寒冬,定能赢他。于是到了寒冬再来缉拿,此时张七、张八战不过御林军,兵败逃跑,张七去了南京,张八去了北京。据说今天两地的张家胡同的张氏族人就是张七、张八的后代,香火至今很兴旺。

后来被张时俊得罪的人为了破张家的脉气,便在张庄村内挖了一条大沟,欺骗张家族人说是为了给张家续脉、通脉。为了方便众人出行,族人便在沟上修了几座桥。后来有风水先生给看破了,说等这条沟自然淤平的时候,张家还会出大人物。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源于何时何人也不可考。传说中张时俊的死是被皇上砍头,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相关记载?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一部分族人,也查阅了有关张时俊的史料,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

笔者首先查阅张庄村张氏后人张希修编纂的《张氏族谱》,上面记载了张时俊的有关情况。《张氏家谱》记载:五世祖讳乾,于明朝万历年初,中贡士,任授冠县教谕,后赠工部清吏司员外。娶陈民受封恭人。生子三男,长子讳时俊,次子讳时英,三子讳时叙。六世祖讳时。大哥张时俊,字克迈,号嗣窗,生于乙亥年九月三十日,生得英俊,聪明绝顶,先考举人五十六名,癸丑年中进士。廷试三甲,万历四十二年岁次甲寅,初任户部观政司之职。二任,四十五年丁巳,授任河南南阳府内乡县知县。四任,四十八年庚申,授本部都水司主事,五任,泰昌元年,陛本司员外郎。六任,天启四年,陛本司郎中。七任,授山西太原知府。八任,崇祯元年,拟授河南开封知府,代管国家室库,两封宝印。六世祖时俊娶妻东里店江氏,江氏授封宜人,所生六男,长子讳際明,次子讳翊明,三子讳瑞明,四子讳应明,五子讳础明,六子讳翰明。长子讳际明,儒学生员,仕河南河阴县知县。二子讳翊明,例贡署丞。三子讳瑞明(字兆圣)于崇祯年间任京畿五城兵马司之职……六祖张时俊做官贤明,明辨事非曲直,史料评论时俊推诚于民,而民皆宜之,诚能动物,亶其然乎。说明张时俊心地善良,做事公平,上尊下爱、能体贴百寒苦,是明朝的一位贤臣。死后葬于石牛坡老林。林中松柏直立遮日,遍地花草鸟鸣,甚是壮观威严,因为张时俊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皇帝亲笔司御赐雕龙碑十二幢,立于墓前。另在离张庄二里的下河、齐山头立有皇帝御赐夸官石碑两幢,此后文官武将由此经过需下轿下马以示尊敬,在上个世纪动乱被造反派破坏成为废墟。二弟张时英于万历年(1619年)中贡生后任河南怀庆府通判,三弟张时叙1621年中贡生任命淄川教谕。

张家大林陵墓残存

张氏族谱记录了张氏家族的基本情况,也记载了张时俊出生时间是明朝乙亥年(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九月三十日,但是没有说明张时俊死亡时间和情形,也没有说明传说中关于张时俊故事情节的真伪。

笔者也是张氏后人,老家就在张庄村南面的张庄河南村。传说始祖和张庄村张氏始祖张钦是亲兄弟俩,都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移来的。听族人说,那十二幢御赐雕龙碑、夸官碑以及河上小桥都是真的,年纪大的都见过,还有记忆。当时张氏五世祖张乾的三个儿子在张庄村建有三座堂楼,建有院落,亭台楼榭,甚是壮观。张时俊在东,张时英在中间,张时叙在西,堂楼前青石铺街,在两里外东西两侧各有御赐夸官碑一座。据说见了夸官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甚是威严气派。十二幢雕龙碑分三层,最下面是龙龟,中间是石碑,刻有文字,上面是雕刻“双龙戏珠”的碑帽,据说其中九幢有眼(镂空),寓意有九人做官,三幢没眼(浮雕),寓意有三人只取得了功名而没有做官。只可惜这些文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全部毁坏殆尽,只留下张家河南村的两个石鼓(上马石)和石牛坡村墙体里的几块残碑,青石街也尘封在后铺的水泥路下。可见当时张氏家族之辉煌,遭人嫉妒甚至诬陷也在常理。

堂楼画像(AI生成)

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关于张时俊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据河南《内乡县志》记载:张时俊,山东沂水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四十二年(1614)知内乡县。其“性极仁孝,推诚至爱,士民咸宜,擢工部都水司主事,历任开封府知府。”论曰:“张时俊推诚于民,而民皆宜之,诚能动物,亶其然乎。”这段史料说明张时俊在河南内乡任知县时施行仁政,口碑很好。

张时俊后由知县升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天启元年(1621年)已经在任。据时任临沂大学文学院院长、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长曲文军教授主编的《沂水文化通览》记载,由于北京地区地面坡降较大,要防止护城河水的流失必须兴建闸坝,这样也带来了泥沙淤积问题。天启元年(1621年),监工科道魏大中提出,北京内城护城河由于修建已近二百年,已经出现了“北淤南壅”的问题,“嘉靖间所筑重城地势既高,有掘未及泉而止者,宜清其源,审其势,疏其脉,达其支,以总会于大桥。又顺理葺诸闸,节宣蓄浅,以壮金汤之固。”当年十月,疏浚工程全部完工。这是明代对内外城壕的一次大规模的统一治理。据《日下旧闻考》和《顺天府志》等文献记载,这次疏浚内城壕分为13段,分别指定专官(“监浚官”)负责,张时俊负责其中的两段:东便门迆北,负责监浚153丈;西直门迆南,负责监浚193丈。

在康熙《沂水县志卷四》“乡贤”部分记载:“张时俊,万历癸丑进士,原任河南开封府知府,居官则法,示蒲鞭敷政,而民歌五祷,良由内纯孝友,是以外秉公忠。于崇祯九年,阖学公举入乡贤祠。崇祯十三年,开封府入名宦祠。”

“蒲鞭”,以蒲草为鞭,表示刑罚宽仁。“敷政”,布政,施行教化。“五祷”同“五绔”,典出《后汉书·廉范传》:廉范任蜀郡太守。成都城内房屋逼近,旧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然民相互隐蔽。烧者日多。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令储水,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襦,短衣;绔,衣裤。意思是百姓以前连短衣都没有,现在由于不禁火,民安作,人们都有了很多衣裤。后把“五绔”或“五祷”作为称颂官吏爱民政绩的典故。

道光《沂水县志》卷之七“人物”篇记载:张时俊,由进士仕至开封府知府,有惠政。祟祯九年入乡贤祠,十三年祀开封名宦。卷之七“事例”篇记载:张时俊(仕至知府,授奉直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妻江氏封宜人。天启四年)

张时俊八任是开封知府,应官至正四品,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他在开封做知府是从天启七年(或崇祯元年)至崇祯三年,在崇祯九年入乡贤祠,崇祯十三年入开封府名宦祠,说明张时俊的离世时间是在崇祯三年和崇祯九年之间。古代象这样的官员被斩首,朝廷和有关史料应该是有记载的。笔者还查阅了《明史》《河南通志》《山东通志》《本朝分省人物考》以及《崇祯实录》等文献史料,均无查到有关张时俊离世时间和情形的记载,所以说张时俊被斩一事没有史料依据。

关于传说故事中的情节也又恨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史实和逻辑推理的佐证。

传说中关于包拯的三口铜铡,史学家查阅明代史料证明,三口铜铡根本不存在。中国古代律法中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在包公所处的北宋,是没有铡刀这种刑具的。三口铜铡也是沿用了历史小说《三侠五义》和其他剧本的演绎而已。

传说中的张七、张八也许是杜撰。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时俊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际明、次子翊明、三子瑞明、四子应明、五子础明、六子翰明,在明崇祯年间有际明、翊明、瑞明、应明四位考取功名做了官,也没有张七、张八的名字或记录。传说中杜撰出张七、张八的名字,或是怕张家后代对号入座罢了。如果真有此二人,也算是张家的重要人物,家谱怎可忽略?至于说张七、张八是蜂子精转世,更是无稽之谈了。

至于张七、张八杀江氏一百多口人一说,据考证也不存在。根据热心地方史料征集的刘庆德先生(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说,他多次去沂源县东里镇走访调查,那里根本没有被杀一百多口人的传说或史料。

东里店江氏家族在明朝出了个大官叫江孔燧,据说他是张时俊妻子江氏的堂兄弟,传说里的江三原型可能就是江孔燧或他的兄弟。笔者查阅江孔燧的史料如下:江孔燧,字心一,号湛如,沂源县东里镇东里西村人,官至河南按察使。江孔燧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江铨是诰封四品中宪大夫,其母王氏为诰封“太恭人”。江孔燧18岁考中秀才,39岁中举人,52岁会试考取贡士、殿试考取三甲第204名进士。获“两榜出身”后,先做湖广行省德安府推官,又做吏部验封司主事和陕西司主事。崇祯九年八月升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九月升户部江西司郎中,十一月又升任四川省重庆府知府。崇祯十一年任山西分守冀南道副使,崇祯十四年升湖广扶夷兵备道参政,崇祯十五年任任河南按察使。不久,他为避李自成起义的兵变而回家隐居,于清顺治四年三月去世,终年70岁,葬于本村凤凰山前祖茔。当朝通政使司右通政高有闻为他撰写的《墓志铭》镌刻在碑上。可见江孔燧也是权衡一时,在朝为官多年,且得善终,因此传说中的江三并不是他。若真如传说中张七、张八杀了江氏一百多口人,江孔燧也不可能坐视不管,可见此情节也是纯属杜撰。

江孔燧画像(AI生成)

笔者在网络上还查到一篇关于张时俊的传说,大体意思是说,在万历年间张时俊和几个同学到沂水马站的簸箕山喝酒,路遇一个曾在穆陵关征战并沿齐长城走来的无脑袋将军,他要去东莞城(今高桥镇张家荣仁村)当城隍姥爷,和张时俊聊了很多诗词,讲他在穆棱关战场上的厮杀,最后还说张时俊学业定有大成。后来张时俊中了进士当了官,还经常去城隍庙烧香磕头,并迁去子弟看护城隍庙,繁衍至今,也就是今天的张家荣仁村。此地张姓由来或许真是从张庄村迁去的,但这无脑袋的将军定是杜撰无疑,说明关于张时俊的故事大都是后人杜撰的。

经查阅有关资料,在明清时期,不是每个名宦都能进名宦祠,能入名宦祠的官员,不是死后便能入名宦祠,而是大部分人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官员的政绩、人品要经得起时间和后人的考验。经查阅史料,入祠的审核十分繁琐,从呈请到正式入祀,前后历经至少半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一严格的审查程序。整个过程可谓步骤有序、公开公正、严格审查。其程序为:官员进入仕途→政绩卓著→死去→民思之→乡绅推荐、生员举荐、乡民联名,由一生员总结,教谕、知县审查→布政使、巡抚检阅→学政批准→牌位到县→撰写祭文→入祀名宦。整个过程由国家来操作,得到官方允许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如果当时张时俊有历史污点,是不可能进入名宦祠的。

名宦祠(图片为AI生成)

据史料记载,张时俊还是一位书法家。据《临朐县旧志续编》记述:临朐县九凤山“有一谷,更窈更深廓,五涧纡络之,如莲之蕊,是为云黄墅。昌黎之《盘谷序》良似之。开封守张时俊题之曰:‘五龙口’。”另据道光《沂水县志》“碑碣”篇记载,“万历三十二年,重修学宫记县丞胡来朝修,训导(王腾蛟、吕应周)协修,进士、詹事 、前国子监司业、即墨周如砥撰文,署沂水县教谕王政举篆额,贡生、邑人张时俊书丹。”。只因为张时俊字写得好,人们才会让他题字、“书丹”,只可惜他的墨宝没能流传下来。

综上所述,笔者断定传说中关于张时俊被斩的故事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张时俊的真实形象,应该是一名爱民如子、多有惠政、富有才华的好官。他的真实历史应该得到世人的尊重,他勤政爱民的美名,应该得到后人的赞颂并得以流芳千古。

口碑相传,有时却是以讹传讹。正如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演绎成阴险狡诈的乱臣贼子,其险恶形象为世人所不齿,且广为流传,而真正的历史《三国志》中那个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真实形象却鲜为人知、少有问津,这岂不也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作者张希波,系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0 阅读:3
艺术有百墨

艺术有百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