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也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宝宝睡之前,一般也是妈妈哄睡,当他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可能会哭闹,直到妈妈出现。当宝宝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首先会感觉到恐惧,接着可能会因为拉了、尿了、饿了等生理性因素,想要妈妈帮忙,却也说不出来,最后只能用哭声吸引妈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是哭闹的原因。
醒来对周围环境陌生,刚睡醒的宝宝,对周围环境是比较陌生的,非常想看到熟悉人或事物,尤其是妈妈。因为长达10个月的“一体”生活,他对妈妈是最熟悉的,也只有妈妈能给他安全感。猛然醒来的宝宝,看不到妈妈在身边,再加上大脑对周围环境熟悉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出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就会哭闹起来,希望更快看到熟悉的妈妈。
想要吃奶、需要换尿不湿,宝宝入睡后也是身体快速发育的过程,消化和代谢掉的食物残渣,会在醒来后及时排出体外。而小宝宝一般使用尿不湿,这时候拉了、尿了,都会不舒服。排泄后身体需要补充能量,小肚子空空,自然是想要吃奶。妈妈不在身边,宝宝只能用哭声呼唤:“妈妈,我醒了,快来给我换尿不湿,我饿了,要吃奶了!”
习惯了妈妈在身边,岁前是宝宝发展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这时候他对主要照料者是非常依赖的,即使离开一分钟都会有被抛弃的感觉。睡觉前妈妈还在身边,醒来怎么不见了呢?一直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个整体”,找不到妈妈等于找不到自己了,所以会比较着急。这种情况在宝宝2岁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后,就会慢慢被淡化。但在此之前,他还是很需要妈妈陪伴,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进而发展出自我意识。
宝宝醒来看不到妈妈就会哭,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幼儿对照料者的需求,是很正常的,这也表现出他心智处在正常发育阶段,并不需要太担心。若需要缓解,则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首先,更多的陪伴,建立安全感。对于小婴儿来说,妈妈的陪伴,有时会大过生理需求,这更多是源于自身对安全感的需求。从子宫内十个月的生活习惯,到子宫外的转移,唯一不变的是妈妈熟悉的声音和心跳声。
妈妈多一点陪伴,可以让宝宝更快熟悉且发展对外界人和事物的依恋关系,促进其心理、情感方面的发展。其次,尽早戒掉奶睡习惯。奶睡是很多妈妈惯用的哄睡方式,高效、省心、方便,能让宝宝更快入睡。但睡觉前跟妈妈有肌肤接触,醒来后却看不到,这会让宝宝产生:“哄我睡觉后,就把我抛弃了?”的错觉,认为妈妈是有目的在做这件事,他之后可能会抗拒入睡,即使自己很困,也不想被奶睡了。
所以,尽早戒掉奶睡习惯,让宝宝知道,睡眠是有利于他身体发育的事情,而非妈妈为了离开自己而特意为之的。最后,经常进行亲子互动。不管是多大的婴儿,都对妈妈以及外界有很强的探索欲望且希望能与外界建立联系。而主要照料者(妈妈)则是这个建立缓解最重要的媒介。经常跟宝宝互动,包括语言、神情、行为等,都能给宝宝传递一定的信息,且能让他更有安全感,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正面形象,有助于培养健康人格以及正导向的心理发展。宝宝离不开妈妈,醒来见不到妈妈会哭,恰恰是亲子依恋关系牢固的表现,妈妈们别误读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