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地名
作者:地名助手
引言:
地理标志无法脱离特定区域而存在,其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投射着强烈的群众情感,因此文旅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保护地域文旅资源,又有助于地理标志产品溢价,推动产业的发展。温州地理标志资源丰富,但文旅跨界融合仍在探索阶段。挖掘温州地理标志文化旅游属性,对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收益,促进对外输出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对提高地理标志产品价值、丰富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文章分析温州地理标志文旅资源的现状,根据温州地理标志不同类型探索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
温州地理标志资源的文化旅游属性
温州地理标志的文化属性
温州的地理标志以农产品为主,农产品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以“泰顺三杯香”为例,其蕴含的文化属性可细分为两部分。一是本身附着的文化资源。[1]例如,“泰顺三杯香”中的“三杯”的由来。“三盏留香君细品,叶碧汤清,轻呷舒心沁。”茶水清鲜甘爽,香浓味醇,经久耐泡,三杯犹留余香,故名“三杯香”。再如,泰顺的茶文化。泰顺的产茶历史悠久,崇祯六年,《泰顺县志》就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的记载。还有,泰顺与茶相关的民俗文化,例如泡茶讲究的“八格碗”,端给意中人的“头杯茶”等等,都是泰顺文化传播很好的载体。二是其所展现的独特加工技术。泰顺三杯香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制茶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技艺的传承性,有显著的文化特征,通过向消费者展示独特的加工技术和技巧,能够帮助其了解产品,进而产生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建立起属于产品的文化形象,从而反哺产品产业的发展。
温州地理标志的旅游属性
按照现有研究,旅游资源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吸引性、经济性和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即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能够激发游客的是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温州地理标志资源的旅游属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泰顺三杯香”,泰顺现有有茶园面积8.6万亩,分布范围覆盖全县19个乡镇205个村(场)。建设浙江省“五园创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4个,县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10个。泰顺东溪乡设有“采茶舞曲纪念馆”、茶博园、万亩茶园、浙南白茶园、泰顺茶馆等与茶相关的景点可供游览。除“泰顺三杯香”外,“温州大黄鱼”近年来也开始注重“渔”“旅”的融合,结合海岛旅游与渔业产业的双优势,依托渔业风情带和渔旅平台双载体,通过海钓休闲、亲子游园、海上餐饮、捕捞体验、环岛游等活动,打造养殖产业新业态、海岛旅游新体验、渔村建设新风貌。
温州地理标志资源文旅融合的路径设计
温州地理标志涵盖了蔬菜、水果、粮食、药材、茶叶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地理标志其文旅融合的路径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的路径,也根据地理标志的类型展开分类讨论。
茶类
温州茶类地理标志主要有“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苍南翠龙茶 ”等,分别位于永嘉县、泰顺县和苍南县。茶类地理标志文旅的开发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观光型。以游客观赏为主,以茶叶种植园区的自然风光如“梯田”等美景吸引游客,例如泰顺万排茶园中设置了游步栈道,供游客拍摄打卡或登高俯瞰茶园全景,通过亲临种植环境增加游客对产品的了解和信赖;二是体验型,是以“采茶、制茶、品茶”为主的交互模式[2],游客化作茶农亲自体验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学习茶叶采制工艺,同时通过品茶直接感受茶叶的品质。依托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重点打造茶文化旅游区、茶文化博
物馆,设计茶园风情游、生态游及时下热门的康养研学游等等。
果蔬类
温州水果、蔬菜资源丰富,挖掘茶类地理标志的文化属性常常从历史着手,果蔬类往往缺乏足够支撑的历史积淀,但可以通过塑造文化标识、打造文化形象的方式呈现。果蔬类地理标志旅游属性的开发同样可分为观光型和体验型两类。观光型以具有观赏价值的作物为主,例如在作物开花季开展赏花活动等。体验型则有传统的采摘体验、农家乐和时下热门的“游学”等。[2]以“文成杨梅”为例,文成杨梅是浙江省内成熟时间最早、下市时间最晚的杨梅产区,错开了其他地区的杨梅成熟高峰期。这种错峰优势虽然能够抢占市场先机,但根据调研,由于存在着供应链过长、保鲜期短、外运困难等问题及本土副产品加工缺乏(将未达品质的小果制作成“杨梅干”等副食品)等情况,文成杨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杨梅滞销和浪费,产业发展一直受到限制。若将文成杨梅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打造观光、采摘、购果于一体的旅游路线,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
水产类
温州水产类地理标志以“温州大黄鱼”为主,前已经通过推出大黄鱼海钓活动、发展海岛风情游,逐步走上一条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绿色富民发展之路。水产类地理标志的旅游开发模式以体验类为主,让游客亲历亲为、参与其中、体验乐趣。在挖掘温州大黄鱼等水产类地理标志的旅游资源属性时,不应受“鱼”本身的文化和生长环境为限制,而应与周边水域景观相结合,打造以垂钓、品鱼与观光相结合的特色旅游路线,将水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成为诸如“海岛行”等旅游路线的重要一环,创意活化其旅游价值,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推动温州地理标志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开展地理标志文旅资源普查 建议根据相关部门职能,建立地理标志文旅资源开发联席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理标志文旅资源的普查,通过对各区域地理标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文旅基础设施等情况的摸底调查[3] ,综合评估其文旅资源开发的条件,根据潜力开展开发和保护工作。
畅通地理标志文旅资源要素流通
地理标志文旅资源的开发面临着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等问题,其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其区别于其他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特色和优势。政府部门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整合能力,可促进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建议政府部门引导地理标志文旅资源开发,畅通要素流动,进一步促进地理标志文旅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良性结合,有意识地挖掘地理标志深层内涵,并将其列入工作计划。
以大数据为路径强化地理标志文旅资源牌智慧化宣传 品牌的建设固然重在其品质,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被人们所熟知、认可的程度都会影响到品牌力度。[4]要以地理标志文旅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抖音”等融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新媒体推广矩阵,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地理标志文旅资源相关宣传活动,利用大数据营销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特点,分时段分对象分区域投放相关宣传信息,有效提高宣传的实效性、增强消费者的黏度,以提升地理标志影响力。
结束语
温州的地理标志分布于各县级行政区,依托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展空间巨大。对地理标志的运用和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产品销售等表层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度挖掘区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特点并加以创新运用,创造出更多吸引点,达到地理标志充分利用和旅游业发展、区域文化传承等多赢的目的。
【本文为基金项目:2023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共同富裕背景下温州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路径研究”(23WSK175YBM)】
【作者简介】
陈雯雯(1996-),女,汉,浙江省温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参考文献:
[1] 乔瑜.颠覆式创新视角下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8):164-165+345.
[2] 张亚林.威海地标农产品赋能乡村振兴[J].农业知识,2024,(03):7-9.
[3]刘法权.旅游视角下河南省地理标志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21):40-43.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2.21.014.
[4]孔璎红,苏悦娟,王政武.地理标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35):87-91.DOI: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6.35.021.
[5]谢腾欧.万源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的困境及原因[J].福建茶叶,2024,46(0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