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突然宣布,拒绝与中国合作,外媒:中国外交挫败

东哥聊科技 2025-03-27 09:01:06

当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宣布退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加勒比海的浪涛中激荡着地缘政治的漩涡,这个以黄金水道贯通两大洋的国家,此刻正经历着独立119年来最复杂的地缘抉择。某些西方媒体将此举渲染为"中国外交滑铁卢",但若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这场"退群"戏剧背后,实则上演着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的多维博弈。

一、政治天平上的生存方程式

审视中巴合作图谱:由中国技术加持的运河智慧港口,吞吐效率跃升40%;双边贸易额五年间从零起步飙升至126亿美元;科隆自贸区扩建工程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巴拿马金枪鱼48小时直达中国餐桌,这本应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样本,却在现实政治的熔炉中遭遇淬炼。

三个关键变量值得关注:2024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纽兰访巴,承诺"重振战略伙伴关系";美财政部同期启动对巴普惠制审查;突然公布"中国基建威胁论"民调。这种政治操作令人想起2023年洪都拉斯转向对华建交时,美国立即取消其"临时保护身份"的往事。正如拉美政治学者蒙特罗所言:"华盛顿的加勒比海政策手册里,始终写着'门罗主义'的隐形条款。"

二、运河国家的平衡术

要解码巴拿马的抉择密码,必须透视其独特的生存困境:运河区驻扎着美军南方司令部前沿指挥部,金融体系82%份额掌控在美资机构,每年接受1.5亿美元"禁毒合作"专项拨款,在这种地缘格局下,穆利诺政府的决策更像在钢丝上起舞。

数据对比揭示深层矛盾:对华出口仅占巴拿马总出口9%,而对美出口高达47%,当华盛顿释放"重新评估运河管理权"信号时,这个年财政收入仅135亿美元的中美洲国家确实难以招架。但退出"一带一路"的代价同样沉重:中国承诺的科隆港扩建工程可能搁浅,在建的巴拿马城地铁三号线面临资金断流,更将错失中国每年3万亿美元进口市场的黄金入场券。

这种两难处境令人想起2019年萨尔瓦多的选择——顶着美国取消签证便利化压力,依然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只因算清了发展经济账。

三、全球南方的新觉醒

尽管遭遇波折,"一带一路"倡议仍以强大韧性继续前行:沙特王储带着260亿美元合作协议加入倡议;阿根廷重启基什内尔水电站中国融资方案;拉美仍有17国排队等待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彰显战略定力,发言人汪文斌强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商务部长王文涛重申"开放的大门永远敞开"。这让人想起驻巴大使魏强在离任酒会上的赠言:"潮汐有涨落,合作无终章。"值得玩味的是,在宣布退出次日,巴拿马香蕉出口协会便秘密来华洽谈直航冷链合作,上演着政经分离的经典戏码。

四、秩序重构中的经济引力

这场风波折射新旧秩序交替的阵痛:美国在拉美直接投资占比从2012年的41%萎缩至2023年的24%;中拉贸易额连续三年超越美国,2023年达7000亿美元;金砖新开发银行对拉美基建投资额两年增长143%。

当美国仍沉迷于"长臂管辖"时,中国已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构建新型合作生态,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时的宣言振聋发聩:"我们需要的是混凝土搅拌车,不是巡航导弹。"

最新民调显示,巴拿马67%民众支持深化对华经贸合作,这个数字比现政府支持率高出21个百分点。历史反复验证,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决策终将修正,正如2018年马尔代夫政权更迭后,新政府不仅延续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更追加了智慧海岛建设合作。

五、太平洋的时代隐喻

笔者想对巴拿马决策者进言三策:其一细算经济账,中国跨境电商每年1.8万亿美元市场规模,正对巴拿马科隆自贸区虎视眈眈;其二把握时与势,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创造的23万亿美元经济圈,正在重构全球贸易版图;其三坚守自主性,新加坡能在中美间创造平衡奇迹,巴拿马手握运河这张"21世纪通行证",更应成为战略棋手而非棋子。

遥望巴拿马运河的船闸,万吨巨轮正沿着1914年开凿的航道穿行,今天的巴拿马同样需要破浪前行的智慧:当中国新能源车队开始穿越达连地峡,当数字人民币在科隆自贸区试点结算,这片连接两大洋的土地,本应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枢纽节点。

国际关系学者常言"小国无外交",但卢森堡、卡塔尔等国的崛起证明,精准的战略定位能化地缘劣势为优势。当前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存量达4500亿美元,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绿色基建等领域创造着新质生产力。对于巴拿马而言,退出某个倡议或许只是战术调整,但若错失发展转型的历史机遇,恐将成为战略遗憾。

正如运河博物馆镌刻着建设者的箴言:"潮水终将带来新的航船。"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当西部陆海新通道串联起130个国家,中国方案提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合作共赢的无限可能。或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看到,巴拿马湾的晨曦中,会有新的合作之舟再度起航。

0 阅读:2
东哥聊科技

东哥聊科技

科技爱好者